当前位置 : 首页 > 资讯中心 > 时政要闻
 

资讯中心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重大工程丨筑牢绿色长城 守护祖国北疆——“三北”工程的治沙奇迹

  新华社北京10月18日电 题:筑牢绿色长城 守护祖国北疆——“三北”工程的治沙奇迹

  新华社记者

  这是一道绵延不断的绿色长城——

  西起新疆、东至黑龙江,“三北”防护林工程像绿色卫士一样阻挡着风沙的侵袭,守卫着我国北方辽阔的疆土。

  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战略决策。40多年来,这项工程见证着三北地区从黄沙漫天到绿意葱茏的沧桑巨变。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强调,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

  在各地各部门的共同推动下,这道绿色长城正在不断延伸、加固,“绿富同兴”的美丽画卷在三北大地加速铺展。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10月17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职工贾培进行防火巡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云平 摄

  秋高气爽的时节,走进地处黄河“几字弯”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满眼都是绿意,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变化太大了!”林场退休职工贾克明感慨地说。60多年前,这片“生态氧吧”还是沙滩、荒滩、碱滩。“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沙打人疼,黄土能埋人”,是那时的真实写照。

  为了阻止风沙对河套平原的不断侵蚀,1960年国营新华林场正式成立。随着“三北”工程建设启动,这个林场正式吹响大规模治沙造林的冲锋号。

  “最初是真难。比起生活环境恶劣,冒着严寒酷暑种下的树苗经常一夜间被风沙埋掉,更让人难受。”贾克明说。在信念支撑下,他和同事们白天黑夜地在沙地里挖坑、栽树、浇水,“那时候全靠人力,一次栽不活就接着再栽,反复多次直到种活为止”。

  常年与风沙“搏斗”,林场工人们逐渐摸索出以林挡沙、以草固沙等治理模式,树苗成活率越来越高,治沙成效也越来越好。

  新华林场的环境变迁是一代代沙区人民艰苦治沙、绿化家园的缩影。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三北”工程持续推进,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5.05%增长到13.84%,重点治理区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自2023年6月以来,各地各部门加速攻坚推动荒漠化防治进程。陕甘蒙宁四省区五地共同签订《毛乌素沙地区域联防联治合作协议》,顺利推进了省际林草带断档盲点的治理。仅一年多时间,“三北”工程攻坚战完成造林种草4000多万亩。

  坚持科学治沙、系统治理

  10月17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职工贾培进行防火巡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云平 摄

  从万米高空俯瞰,在腾格里沙漠边缘,青土湖宛如镶嵌在黄沙中的一块翡翠,与蓝天交相辉映。

  很难想象,这片水草丰茂之地,曾经干涸了半个多世纪!当地居民回忆起20世纪60年代,青土湖干涸后,那里更加风沙肆虐,湖边的村庄“沙上墙、驴上房、地撂荒”。

  更令人担忧的是,青土湖的干涸使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呈现合围之势,形成了13公里的风沙线,以每年3米到5米的速度向甘肃民勤绿洲逼近,成为民勤北部最大的风沙口。

  2007年,国务院批复正式启动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高效节水、固沙造林、生态输水、荒漠植被修复等一系列措施落地见效,让青土湖这个“沙漠之湖”重现碧波,成功阻挡了腾格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握手”。

  近年来,我国坚持科学治沙,因地制宜、科学推广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并坚持系统观念,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从引进沙木蓼、四翅滨藜等苗木新品种提升荒漠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到运用刷状网绳式草方格沙障技术提高效率,再到沙障铺设机、无人机、全地形运输车等一批先进适用的防沙治沙机械装备集中亮相,科学治沙正让“三北”工程这道绿色长城更加坚牢。

  走既治沙又致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这是10月17日拍摄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新华林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云平 摄

  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宁夏中卫市沙坡头,沙漠旅游深受欢迎。游客白天体验大漠滑沙、黄河飞索、沙漠越野等项目,夜宿沙漠酒店赏星汉灿烂……

  “没有治沙,就没有沙坡头景区。”沙坡头旅游景区60岁的驼工刘生军,每日牵着满载游客的驼队在沙丘间行走,这个旅游季还没结束就已经挣了10万元,“过去这是想都不敢想的天文数字!”

  沙坡头,因流动沙丘高达百米而闻名,曾是我国受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半个多世纪来,中卫市一代代治沙人坚持不懈固沙植绿,累计治理沙漠150万亩。随着漫天黄沙的威胁远去,这座沙漠小城开始利用独特的沙漠资源发展旅游,2023年接待游客突破15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88亿元。

  不只是沙坡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沙区在科学治沙的同时,将防沙治沙成效与产业发展、群众增收紧密结合,逐渐走出一条绿色、清洁、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邻近科尔沁沙地南缘的辽宁彰武县,推出光伏治沙项目,构建“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的农牧交错带生态治理体系。

  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柯柯牙,当地政府推行以林果业为主的“谁建设、谁管护、谁投资、谁受益”荒漠绿化造林模式,在防护林网中套种苹果、核桃、红枣等经济林,延续生态成果。

  绿色长城矗立在北疆,生态文明的种子根植在人们心里。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三北”工程攻坚战深入推进。未来,这将是一道更加坚固的绿色长城,更是一条永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