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资讯中心 > 时政要闻
 

资讯中心


投资中国步伐从未停歇


  新华社上海11月8日电 题:新华社经济随笔:7年进博,让世界读懂中国经济之美

  新华社记者韩洁、周蕊

  相约上海,博览世界。自2018年以来,每年如期而至的进博会,成为中国与世界不变的约定。

  行走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偌大的展馆中,密集亮相的“全球好物”引领消费新时尚,首发首展的各类新品映射绿色化、智能化新趋势,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彰显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多彩……

  迈入第七届、越办越好的进博会,宛如一扇窗口,向世界传递中国坚持高水平开放决心的同时,也让世界近距离感受高质量发展的中国经济之美。

  这份美,体现在中国百姓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从“共用一张桌子”到“拥有60平方米展位”,多年进博之旅助力磷虾油产品热销,让来自挪威的阿克海洋生物看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

  使用高科技材料、更舒适安全的防护服,来自马来西亚的猫山王鲜果榴莲,能应对重度装修污染的空气净化器,全新氢燃料动力汽车,分类更精细化的高档化妆品,更智能的数码设备、健身器械、家居用品……

  本届进博会上,瞄准中国百姓衣食住行等方面消费新需求,各国参展商们使出浑身解数展示最具特色和竞争力的高品质产品,表达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的强烈愿望。

  今天的中国,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一个鲜明变化是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人们愈发青睐科技和文化含量更高、品质更好、使用更便利的产品,更注重运动健康和精神生活。

  超14亿人口、超4亿中等收入群体、超1.2万美元人均GDP、超47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如此规模的中国大市场,谁都不想错过。透过进博会窗口,世界看到了中国百姓的生活之美,从中捕捉未来商机。

  这份美,体现在中国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

  衡量经济发展有两把标尺,一把是总量,一把是结构。前者代表的是速度和规模,后者反映的是质量和效率。

  今年进博会上,各种“高精尖”技术和产品吸引参观者驻足:

  西门子能源带来以新型树脂作为材料的可回收风机叶片;力拓展示使用生物质和微波能代替焦煤的创新炼铁工艺;欧姆龙携乒乓球教练机器人上演精彩的人机对战……

  更高端、更智能、更绿色,进口展品之变映射中国产业结构之变。

  面对增长疲弱的世界经济,中国经济在应对挑战中前行,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扎实有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共识,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未来产业有序布局,生物制造、商业航天、新材料、低空经济等正在成为新增长引擎。

  这些新变化,是中国经济向“质”而行的生动写照。中国高质量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开启了一扇希望之门,也必将带来广阔新机遇。

  这份美,体现在中国携手世界合作共赢的开放之姿——

  本届进博会开幕前夕,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正式生效。顶着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逆风逆流,中国通过进博会持续发出高水平开放的坚定声音,也为世界搭建了合作共赢的舞台。

  第七届进博会吸引约3500家企业参展,其中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数量达到297家,创历届新高。

  今年,美国参展企业数量继续名列前茅。继去年美国政府首次设立官方展馆之后,美国食品与农业馆今年再次亮相,开馆首日签约额就超过去年总和。

  从第一届开始,进博会一直积极为最不发达国家参展提供便利,今年邀请了37个最不发达国家参展并提供120余个免费展位。孟加拉国的黄麻手工艺品、赞比亚的蜂蜜、坦桑尼亚的腰果等特色产品得以漂洋过海,进入中国的千家万户。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大势、时代潮流。零和博弈、赢者通吃思维只会阻碍前进的脚步,坚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才能不断开辟发展新空间。

  在进博会这个舞台上,我们看到一个个展台、一次次研讨、一场场签约,汇聚成跨越国界的经济合作大潮。它背靠中国经济大海,涤荡保护主义浊流,秉持互利共赢理念,为促进世界繁荣发展注入正能量。


  在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有一个主题备受关注,那就是“投资中国”。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扎根中国市场、深耕中国市场,不仅把中国作为出口目的地,也作为重要的投资地、创业地。

  7年来,进博会的溢出效应日渐显现,“投资中国、惠及全球”的双向循环、良性互动逐步形成,中国市场成为联结外资企业、国际市场的重要纽带。外资企业投资中国、加码中国、深耕中国的步伐从未停歇。

  看好中国前景

  走进今年的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这样一个指示标——“贸易投资对接会→”。自11月5日起,“投资中国”自贸试验区专场推介活动、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贸易投资对接会、临沂市投资贸易专场推介会、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投资环境推介会等一系列活动相继举办,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参与。

  一场场投资洽谈的背后,传递出外资企业看好中国市场前景的信号。近年来,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优化营商环境,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为各国企业带来贸易拓展、投资兴业、创新应用的发展新空间。

  以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苏州片区为例。目前该片区已形成制度创新案例190多项,并于2021年获得科技部批复,建设全国生物医药领域首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中国自贸试验区优化了营商环境,鼓励创新并促进工业增长,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的有力工具,其取得的成就令人印象深刻。”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总干事代表塞西莉亚·乌加兹·埃斯特拉达表示。

  “中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德莎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厚植土壤。”德莎大中华区域总裁何斯夫说,作为胶粘解决方案制造商,德莎深耕中国25年,始终将中国作为全球最重要的战略市场之一,不断扩大在华业务布局。2005年德莎在苏州建立了亚太地区首家工厂,并于2022年扩建客户解决方案中心。

  因营商环境优化而长期看好中国市场的还有乐高集团。目前该集团的浙江嘉兴工厂产能扩建项目即将完成,体现了其持续深耕中国市场的信心。

  扩大在华投资

  统计显示,前六届进博会已有1000多家外资企业赴中国各地开展精准对接,越来越多的参展商在中国开出新门店、新工厂、新研发中心。多家外资企业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扩大在华投资。

  一方面,约定好的投资承诺稳步落地。“第六届进博会期间,卡尔史托斯宣布将在上海松江建设亚太地区首个本土化制造基地。今年上海松江制造基地落成,本届进博会期间也首次展出了本土生产的首批样机。”卡尔史托斯中国区总经理阮琼说,目前该批样机已递交产品注册申请。

  同样持续推进“中国中心”战略,不断加大在华投资的还有施耐德电气。施耐德电气副总裁、公司事务及可持续发展中国区负责人夏学英介绍,2023年11月底,施耐德电气无锡绿色智慧产业园破土动工;今年4月份,公司旗下全球最大中压生产基地落地厦门;9月份,中国电力实验楼二期项目在上海金山区落地。

  另一方面,新签约的投资计划稳步推进。在太古集团的展台可以看到,太古地产“港币一千亿元投资计划”中的中国内地项目、港机集团单笔最大投资——厦门太古翔安国际机场维修基地的时间表已明确。

  进博会“七年全勤生”德国卡赫集团2024年再度加码在华投资。自2018年参加首届进博会以来,德国卡赫已累计在中国投资超20亿元。其中,该集团2019年投资3.8亿元,在江苏常熟成立卡赫中国总部,逐步完善品牌在中国的发展运营;2023年投资1亿元,在苏州工业园区打造全球研发中心。

  形成双向循环

  随着进博会的溢出效应不断显现,除了展品变商品、展商变投资商,“投资中国、惠及全球”的双向循环、良性互动也逐步形成。

  瓦里安医疗的投资、出口之路颇具代表性。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之一,40多年来,瓦里安医疗立足中国发展、持续扩大投资。目前,北京基地已成为瓦里安全球最重要的生产和研发基地之一,82%的产品均销往海外市场,覆盖全球9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大多数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金光集团APP旗下的宁波亚浆于2020年开始‘零塑纸’研发进程。2023年12月份,宁波亚浆实现了首批产品的量产交付,目前‘零塑纸’已被销往欧美多个国家。”金光集团APP(中国)副总裁翟京丽说。

  与传统的投资建厂模式不同,近年来的一个显著变化是,外资企业逐步将中国作为重要的研发基地。亲自感受到进博会溢出效应后,医科达愈发坚定了深耕中国市场的信心。其于2018年在上海设立区域总部,成立医科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随后又投资成立医科达(上海)科技有限公司,目前有140余名研发人员参与医疗软件的研发与维护,产品辐射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们始终坚信,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欧莱雅集团董事长安巩表示,欧莱雅集团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这份信心源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前景,来自中国消费者,来自在中长期拥有无限潜力的中国市场。(记者 郭子源 孙昌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