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资讯中心 > 时政要闻
 

资讯中心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

  导言

  18世纪中期,“珍妮纺纱机”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大幕,西方国家从此开启了现代化进程。

  两百五十多年过去了,现代化大潮依然滚滚向前。曾经灾难深重、风雨飘摇的中国,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踏上充满光荣与梦想的现代化新征程。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它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世界上是否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有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本报告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作出了否定的回答。

  立足历史的纵深发展,报告探究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的百年脉络、卓绝探索。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科技发展、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取得了享誉世界的巨大成就。

  报告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系统推进现代化各项事业。在全世界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将成为全球探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先行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者和沉着冷静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实干者。

  报告分析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不同于西方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在价值取向上摒弃资本至上、追求人民至上,在制度建设上证伪“历史终结论”、不断完善革新;在发展路径上走出“单向”“异化”、走向全面协调;在民主形态上不搞少数人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在文化认同上从不割裂传统、坚持继承创新;在全球治理上不搞单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报告指出,现代化不仅是经济的现代化,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树立了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的典范,探索出了一条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为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选择,为更多发展中国家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带来了希望、增强了信心、提供了启示。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日出东方,其道大光。

第一章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

  ——习近平

  俯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2023年8月23日摄)。梁旭摄/本刊

  1921年,嘉兴南湖,一叶红船扬起了中国现代化百年征程的风帆。“作始也简,将毕也钜”,无声,却似惊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写下了光辉的起笔。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百年风华正茂,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在追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步步探索、前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灿烂辉煌的卓越贡献。

  在江西省丰城市河洲街道和合社区“一老一小”幸福院,老人们在练习书法(2024年3月11日摄)。周亮摄/本刊

  一、百年征程铸就时代新辉煌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长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17世纪中叶后,西方一些国家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在新的生产方式推动下迅速强大起来,资产阶级开始了血与火的原始积累和殖民掠夺。

  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中国,在世界近代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大潮中逐渐落伍,自然成为西方列强垂涎和争夺的市场。从1840年开始,西方列强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割地、赔款,贪婪地攫取种种特权,严重抑制了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2)是对这一时期中国被迫卷入西方主导的现代化浪潮的深刻总结。无数仁人志士历经千辛万苦,尝试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制度和技术,追求中国的富强进步之路。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派,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以孙中山、黄兴为代表的革命派在近代中国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以百折不挠的精神,不断尝试各种救国方案,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没能改变旧中国积贫积弱的面貌。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此后,中国追求现代化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身上。在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现代化进程实现了从被迫卷入西方现代化到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引领世界现代化新潮流的历史性转变。

  (一)1921-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现代化初探

  山河破碎、任人宰割之时,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国人民有了改变苦难和屈辱的希望。

  在实践和探索中,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新的生产力不可能建立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基础上,中国首先需要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根本前提和基础。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二)1949-1978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现代化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由近代衰落走向强盛的历史转折点,它为中国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和国家现代化目标迈进创造了前提。

  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当时极其缺乏大机器制造业和现代技术装备。毛泽东曾经形象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1953年12月,毛泽东提出建设“现代化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现代化的国防”,初步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思想。1954年9月,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的要求。在1964年底至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正式向全国人民公布了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中共中央在1964年提出了“两步走”的发展规划: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经过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四个现代化”的第一步发展战略。这一阶段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三)1978-2012年: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现代化新局面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加速发展。国内外发展大势都要求中国共产党尽快就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政方针作出政治决断和战略抉择。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1979年3月,邓小平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当年12月,他还用富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明确了20世纪末中国能够达到的现代化水平,由此,“小康”成为中国推进现代化道路上的一面鲜明旗帜。1987年,中共中央制定了“三步走”现代化发展战略:第一步,到20世纪80年代末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为加快推进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人大胆探索,成功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深度融入全球化进程,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中国积极主动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接轨,推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在扩大开放的同时,也为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激活了世界经济的“一池春水”。

  这一时期,中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四)2012年至今: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展开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展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在全面总结、充分吸收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发展,开辟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境界。

  ——在认识上,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中国正在经历的新时代,是一个不可逆转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在此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战略上,确定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即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渐次铺开,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深入推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在实践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特别是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出坚实的一步。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新时代推进的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的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的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经过一百多年的不懈奋斗,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已走出一片天地并获初步成功。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及其实践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赋予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新的时代内涵,融合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呈现出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理论认知。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丰富和发展了世界现代化理论的知识图景。

  “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在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的赶考路上,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交出一份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答卷。

  二、中国式现代化改变了中国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落后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

  (一)完成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千年梦想

  小康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和夙愿。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采取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经过8年持续奋斗,中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到2020年底,实现了中国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3)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了关键一步。中国的减贫成就也对世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达到70%以上,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4)同时,中国的精准扶贫推动了扶贫减贫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对全球面临类似挑战的国家具有借鉴意义,标志着人类社会消灭贫困的方式已经超越了资本主义的限定,世界历史将在实现人类真正平等的事业上翻开全新的一页。

  (二)经济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历史性飞跃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实现历史性跃升,国内生产总值(GDP)从2012年的53.9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26万亿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经济总量约18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30%以上。

  ——经济量质齐升带动全球经济增长。十多年来,中国从制造大国加快转向制造强国,服务业稳居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绿色成为经济发展鲜亮底色,消费成为拉动经济第一大引擎,城镇化率稳步提高,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三新”(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过17%。2012年至2021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提升到18%以上。过去十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带动超过七国集团总和。

  ——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格局。近年来,中国不断降低关税总水平,持续放宽市场准入,对外开放范围、领域和层次持续拓展,外贸方式不断创新,外资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宽,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格局加快形成,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促进了全球发展繁荣。中国已经是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5),是越来越多国家的主要投资来源地。在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的今天,稳步提升的中国经济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带来难得的确定性,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更强劲动能。

  (三)活力与秩序、发展与稳定相平衡,亿万人民共襄国泰民安

  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以共同富裕为价值导向,注重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实现活力与秩序、发展与稳定相平衡,满足亿万人民国泰民安的普遍愿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良好社会环境,为世界和平提供了稳定性和建设性因素。

  ——国家安全全面加强。面对更为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中国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不断完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和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以高质量发展夯实高水平安全物质基础,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深化反恐怖反分裂斗争,连续6年保持暴恐案事件“零发生”(6)。推动实现港澳地区长治久安和“一国两制”行稳致远。通过综合施策、持续努力,有效增强全社会维护国家安全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巩固各领域安全的人民防线。

  ——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中国共产党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1949年以来,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不足35岁增长到78.2岁,人民受教育程度从文盲率高达80%到减少至2.67%,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有效保障。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解决了1.3亿余人的城镇就业问题,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升。截至2022年底,中国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从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到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治理主体日益多元多样,彰显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原则。到2021年底,全国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由“十三五”末的82%到实现全覆盖,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由31.8%上升到84.6%,将争取“十四五”末实现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全覆盖。

  注释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社,2021年7月1日。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社,2021年7月1日。

  (3)《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社,2021年2月25日。

  (4)王治东:《新中国70年发展成就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光明日报》2019年10月16日,第6版。

  (5)《习近平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新华社,2023年10月18日。

  (6)《公安部:我国连续6年保持暴恐案事件“零发生”》,人民网,2023年1月10日,http://society.people.com.cn/n1/2023/0110/c1008-32603569.htm。

第二章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1)

  ——习近平

  在江苏连云港港,一艘货轮缓缓靠泊集装箱码头(2024年5月9日摄)。耿玉和摄/本刊

  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地下冒出来的,而是中国共产党秉持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一关接着一关闯出来的,一代接着一代干出来的。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坚持对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系统推进,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在广西融安县浮石镇六寮村议事协商主题广场,镇、村干部和村民在议事。广西融安县把基层党组织建设与村民自治结合起来,助力乡村振兴(2024年1月5日摄)。黄孝邦摄/本刊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根本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

  (一)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在正确轨道上顺利推进

  旗帜决定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中国共产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在正确轨道上顺利前进。

  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科学理论指引;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制度保证;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中国 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指出:“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就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2)

  (二)确保锚定中国式现代化奋斗目标行稳致远

  中国共产党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坚持把远大理想与阶段性目标统一起来,一旦确定目标,就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从根本上超越了一些国家政党纷争不断、政策朝令夕改的弊端。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场历史接力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追求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一以贯之、循序渐进,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中共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这种锚定奋斗目标一代接着一代干的精神,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战略定力和制度优势。

  (三)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一盘散沙没有希望,团结统一才有力量。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国情复杂的大国,要把各方面力量团结起来建设现代化,首先要有一个团结统一的党。

  中国共产党从一个几十人的小党逐步发展为拥有9800多万名党员、在14亿多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百年大党,始终高度重视依靠共同的理想信念、严密的组织体系、全党的高度自觉、严明的纪律规矩来实现党的团结统一。中国共产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使全党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

  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愿景激励人、鼓舞人、感召人,有效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