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将稳就业扩就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重大民生工程、重大发展支撑、重大底线任务,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扩大就业容量和提升就业质量相结合,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记者从省统计局了解到,今年1—8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36.5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81.2%,全省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
技能培训热火朝天、招聘活动如火如荼、创新创业热情高涨……三晋大地,生动的“稳就业”“促就业”图景随处可见;一场场重点大赛拉开帷幕、一处处创业园区落地发展、一个个劳务品牌向优图强……各地多措并举为创业就业工作提供了全新经验。
近日,记者走进临汾市尧都区零工市场综合服务大厅,只见大显示屏上实时滚动播放着用工招聘信息,近期的零工登记数量、用工企业数量一目了然。政策咨询、求职登记、职业介绍、就业指导等十余个功能区有序划分,帮助用工主体和零工人员实现即时快招、灵活就业。
求职者黄女士说:“之前找工作要来回奔波投递简历,如今在市场里就能选工作,非常简便。”在零工市场服务大厅,前来求职的群众可以详细了解最新的就业政策、福利保障、合同签订等有关事项,还可以了解最新的就业岗位信息。
公共就业服务是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2023年,我省将“公益性零工市场县县全覆盖”列为民生实事,全省117个县(市、区)全部建成运行,厚植灵活就业沃土,满足劳动者多元化就业需求。今年省政府将“推动就业社保服务覆盖所有行政村和社区”作为民生实事,全力推进实施。截至目前,已建立2万余个基层服务点,覆盖全省所有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就业和社会保险服务。
在大同青创城·优客工场,整齐划一的办公隔间和可共享使用的会客厅是这里的一大特色。“2023—2024年,园区累计入驻企业和青年社会组织68家。其中,人力资源服务公司32家,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2415人;大学生创业团队24家,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685人次。”大同市平城区青年创新创业协会会长陈海潮表示,特别是创新推出的“共创模式”,为创业团队提供所需上下游供应商资源,有效促进供需双向对接。
记者了解到,为激活更多就业新动能,我省加强创业指导服务并加大政策落实力度,聚焦创业者在场地、资金、人才支持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建设各类平台载体、园区等,让更多“创业种子”生根发芽。近年来,全省各类创业园区、孵化基地共入驻创业实体1.47万户,吸纳就业人员6.1万人。
“从电视上看到我国焊工等一线技工普遍短缺的新闻后,我便动了学这门手艺的心思。知道人社部门免费开展技能培训,我马上报名参加了焊工技能培训班,还拿到了相关证书。现在,我已顺利找到工作,有了不低的收入,厂里还给我‘上’了社会保险,我的心一下子踏实了,这个政策真是太好了。”来自大同的王兵说出了不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人员的心声。
我省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今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5万人,建设7个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25个技能大师工作室,新增技能人才20万人、高技能人才10万人,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比例达到33.5%,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到31.5%。
就业,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系着百姓福祉。我省以实干之姿书写就业答卷,让“最大民生工程”坚如磐石。
“全省人社系统强措施、优服务、抓落实,不断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千方百计减负稳岗扩就业;依托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健康经济以及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等,积极拓展就业渠道;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大力开发就业岗位;扎实推进省政府民生实事‘就业社保服务社区村村全覆盖’,推动就业服务下沉基层;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高质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推广订单式、项目制培训;坚持创业带动就业,深入开展重点群体创业推进行动,鼓励各类群体自主创业,推进高质量发展与就业提质扩量互促共进、良性循环,全省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的向上态势。”省人社厅厅长常建忠说。
本报记者王龙飞 王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