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内部布满了自动化的流水线,人工智能(AI)系统控制着整个工厂的运作,随处可见的显示屏实时显示生产数据和监控画面……这是很多科幻影片中未来工厂的模样。如今,这样的数字工厂已从人们的想象中走进现实。
位于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唐槐产业园电子街17号的太原重工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刚刚被评为全球轨道交通行业中唯一的“灯塔工厂”。在这里,车轮产量高达70万片,52秒就可下线一片车轮,产品畅销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全球轨道交通用车轮、车轴、齿轮箱及轮对的全谱系全系列全流程研发制造基地。
“聪明能干”的环形炉
走在园区的大道上,秋风送爽、硕果盈枝。一踏入车轮厂二线,热浪顿时扑面而来,大型环形加热炉正在轰鸣作业,机械臂和传送带把一块块钢坯精准而迅速地放入炉中,整齐排列的数字显示屏就像工厂的眼睛,实时显示着生产数据和监控画面,从生产效率到能耗情况,从产品质量到设备状态,所有信息一目了然。
传统环形炉融入了智能化技术,犹如披上了高科技的华丽外衣,焕发新生。“以前,环形炉的加热过程需要人工频繁地设定和调整炉温,不仅耗时耗力,而且难以确保加热的准确性和均匀性。”设备能源室主管王沛说,“现在,有了智能燃烧控制系统的加持,环形炉能够自动精准地控制每一块钢坯的加热温度。”这一智能化升级不仅让环形炉变得更加“聪明”,也为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树立了新的标杆。
在主跟踪界面上,许多代表钢坯的小点随着加热过程的进行而不断变化。单击其中一个小点,屏幕上立即弹出该钢坯上、中、下部的温度及加热过程曲线。同时,大屏界面上还会展示出每块钢坯的数字化温度云图、整块钢坯出炉的状态等。这项智能技术的应用,不仅大幅提高了钢坯加热的准确性和均匀性,还显著降低了能源消耗,车轮能耗降幅达17%。
“能治未病”的检测器
在太重轨道公司车轮锻轧生产线上,每台设备都外挂了一个黑色的小盒子——震动检测器。技术主管闫俊峰说,这个装置相当于设备的“心脏监测器”,能根据轴承、齿轮、联轴器等设备的震动频率,实时监测并判定设备是否有异常。有了它的实时监测,他们能够提前维护设备,确保正常生产,有效避免了非生产性停机。
“设备装上检测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保证了产品质量。”闫俊峰说,以前人工监测设备运行状态效率低下、精度有限。一旦某一台设备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可能导致整条生产线停运。
据介绍,太重轨道公司在5台核心设备的核心传动部件上,总共安装了200余个震动检测器,实现了对设备状态的全面实时监测。“自震动检测器投入使用以来,整线设备非计划停机时间减少了29%,故障率下降了70%。”闫俊峰说。
“碳路未来”的新平台
减污、降碳、扩绿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排头兵”和动力源。
除了智能制造方面的亮眼成绩,太重轨道公司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该公司建立了碳排放能管平台,实现了车轮制造全链条、全天候、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精准监控。
该平台不仅具备即时收集和分析碳排放数据的功能,还依托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为公司提供优化生产流程、提升整体运营效率的重要支持。“通过深入分析碳排放数据,我们能够准确识别出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热点和瓶颈,不断优化生产流程和生产节拍,最大限度减少碳排放强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碳排放能管平台项目经理魏华成体会很深。
在10月16日举行的“全球轨道交通行业首座灯塔工厂发布仪式”上,太重轨道公司总经理赵兴龙的发言十分恳切:“有人问我申请灯塔工厂难不难,我想说申请不难,难的是如何将新技术应用到我们已有的产线,并实现深入融合。特别是在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和工业互联网平台、云服务平台引入后的智能化建设阶段,整个过程历时10余年的不断升级完善才有现如今的成果。”
向新向智、灯塔之光。成功完成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的太重轨道公司,为全球轨道交通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未来,太重人将把灯塔精神内核扩展到全工作领域,不断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山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新动力。
短评
“灯塔”的力量
在大海上,灯塔是船舶航行的指路明灯;在企业里,“灯塔工厂”是能够提供指导性范例的引路者。
太重轨道公司荣获“灯塔工厂”称号,是其对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技术深度应用与持续创新的成果,是山西省“零”的突破,为同行业提升生产效率、增强问题解决能力,提供了方向、树立了标杆。
“灯塔”并非终点,是指引前行方向的希望之光。从企业自身而言,将其数字化技术和智能化生产能力,开放给上、中、下游的一些企业和制造工厂,既降低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技术门槛,也推动了整体产业智能化进程。连点成线,串珠成链,整条产业链都将从中获益。相关部门也应积极作为,通过积极的政策扶持,帮助企业继续成长壮大。
期待我们身边有更多的“灯塔工厂”被点亮,为山西制造的未来注入更多活力与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