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至10月,产量排名前10位的煤炭企业原煤产量达19.6亿吨,山西焦煤以14804万吨的产量排在第六位。
山西焦煤加速升级产业体系,煤炭主业坚持精采细采、精选细选、绿色开采,推广使用“110”工法和小煤柱开采技术,强化资源回收。同时,加快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累计建成8座智能化煤矿,通过省级验收评定7座,其中4座矿井评定为中级。下半年以来,山西焦煤坚持优化和强化煤炭主业的发展策略,加速煤炭先进产能的兼并重组,提升在炼焦煤产业的集中度、市场话语权、行业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何宝国)
1-10月原煤产量前十名企业排名公布
来源: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时间:2024-11-20 09:46:20
原煤生产稳步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4年1-10月,规模以上企业生产原煤38.9亿吨,同比增长1.2%;10月,生产原煤4.1亿吨,同比增长4.6%。1-10月进口煤炭4.4亿吨,同比增长13.5%。
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与信息部统计,排名前10家企业原煤产量合计为19.6亿吨,同比减少1586万吨,占规模以上企业原煤产量的50.4%。具体情况为:国家能源集团51516万吨,同比增长3.3%;晋能控股集团33470万吨,同比下降7.2%;山东能源集团22749万吨,同比增长1.6%;中国中煤集团22666万吨,同比增长1.1%;陕煤集团20928万吨,同比增长0.1%;山西焦煤集团14804万吨,同比下降3.4%;华能集团9168万吨,同比增长1.0%;潞安化工集团7648万吨,同比下降12.7%;国电投集团6668万吨,同比增长0.7%;河南能源集团5948万吨,同比增长4.0%。
【能源广角】煤炭进口增加的多重考量 我国煤炭生产力世界第一 为何进口量屡创新高?
2024年11月21日 05:4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近年来,我国煤炭进口呈现波动增长趋势。尤其是2023年,煤炭进口量实现大幅增长,创历史新高,这一趋势在2024年得到延续。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累计进口煤炭3.89亿吨,同比增长11.9%。照此趋势,煤炭全年进口量有望再创新高。我国是名副其实的煤炭大国,煤炭生产能力位居世界第一,为何还要从其他国家大量进口煤炭呢?
平衡煤炭资源错配。我国煤炭资源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西北和华北地区,如内蒙古、山西、陕西、新疆等地。而工业和人口更为密集的东南沿海地区,煤炭资源相对匮乏,需求却极大,依靠进口煤供给更加便利。
有效降低用煤成本。在运输成本上,由于煤炭资源分布与需求地区不匹配,长距离运输成为必然。陆路运输成本高,尤其是从西北运到东南沿海地区,成本更加高昂。相比之下,通过海运从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国进口煤炭,即便加上关税和船运费用,总成本在某些情况下仍然较低。在开采成本上,随着国内煤炭开采深度增加,开采难度和安全风险也随之提升,导致开采成本上升。此外,更严的环境治理标准也进一步推高了成本。而进口煤炭可以规避这些开采过程中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弥补煤炭品质与需求差异。我国虽然煤炭资源丰富,但一些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煤炭品种,如炼焦煤等国内产量有限,难以满足特定行业需求。因此,进口优质煤炭成为满足国内需求的重要途径。同时,随着环保政策收紧和绿色低碳转型,进口高品质煤炭成为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
调节煤炭市场价格与供需平衡。在煤炭市场中,供需关系变化直接影响着煤炭价格。当国内煤炭供应不足时,通过增加进口量能够及时补充市场缺口,平抑煤炭价格上涨的压力。反之,当国内煤炭供应过剩时,适当减少进口量也有助于稳定市场价格,避免资源浪费。
保障能源安全与战略储备。进口煤炭是我国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进口煤炭,可以降低对单一能源来源的依赖,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在国际煤炭市场价格较低时,增加煤炭进口量还可作为战略储备,平衡国内煤炭市场供需关系,避免市场波动对国内能源安全造成冲击。
去年以来,通过增加煤炭进口量,有效促进了国内煤炭价格回落,倒逼国内煤炭生产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我国也拓展了能源供应渠道,增加了战略储备,为应对潜在能源短缺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作为全球最大的煤炭消费国,我国煤炭进口量的增加推动了国际煤炭市场复苏,为煤炭出口国带来了更多商机。
展望未来,我国煤炭进口趋势将受多重因素影响,面临一定不确定性。一方面,随着经济复苏和工业生产的加速,能源需求将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国内煤炭生产企业转型升级和环保政策收紧,将对煤炭进口产生一定影响。国际煤炭市场价格波动和供需关系,也将影响煤炭进口量。
当前,国际形势更趋严峻复杂,全球经济复苏仍显脆弱,世界能源供需格局、治理体系面临深度调整。无论未来发展趋势如何变化,我们都应继续坚持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全方位加强能源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优化能源合作模式和条件。坚持煤炭进口与国内煤炭生产协调发展,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同时,深入参与全球能源治理,持续深化国际绿色能源合作,推动构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共赢新模式,积极维护良好外部发展环境,把握发展主动权。 (作者:王轶辰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