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行业新闻 > 行业动态
 

全了!山西11地市晋创谷完成大”拼图”

3月21日, “晋创谷·朔州”揭牌仪式在平鲁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标志着“晋创谷·朔州”进入实体化运营新阶段。

山西省副省长汤志平出席仪式并揭牌,朔州市委书记王帅红主持。朔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吴秀玲介绍“晋创谷·朔州”建设情况,“晋创谷·朔州”合作共建单位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燃料电池研究所所长章俊良作发言。

“晋创谷·朔州”立足朔州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 聚焦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三大领域,融合数字经济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

目前, 在“晋创谷·朔州”入驻初创企业及科创团队有34家,全时入驻企业(团队)人员791人。区内科创型企业年营收入值达19.213亿元。朔州市将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晋创谷·朔州”打造成为全市科技资源整合之谷、产学研贯通之谷、四链融合之谷、体制机制创新之谷。

2023年12月,山西省委、省政府印发执行《晋创谷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及《晋创谷创新驱动平台科创团队及企业入驻支持政策措施》等5个配套政策,形成“1+5”政策体系,以支持、推动晋创谷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明确设立20亿元省级科技创新天使基金,并对入驻企业推出“免申即享”30万-100万启动资金、五年贡献奖励等硬核激励。

当年12月22日,“晋创谷·太原”正式建成投入运营,金湘军省长出席并揭牌,主要聚焦先进制造、能源、半导体材料等产业领域。

据相关媒体报道,截至今年3月,“晋创谷·太原”已签约入驻企业200余家,入驻企业实现营收上亿元,100余项成果进行转化。根据规划,“晋创谷”到2026年,要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000项以上,引进培育科技型企业达到1000家。

进入2024年,大同、晋中、临汾、运城、晋城五地“晋创谷”相继揭牌。

值得一提的是,五地“晋创谷”侧重各有不同。“晋创谷·大同”侧重新型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数字经济;“晋创谷·晋中”聚焦高端装备制造、医药大健康、现代农业;“晋创谷·临汾”聚焦低空经济、人工智能、能源革命、绿色环保;“晋创谷·运城”聚焦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大健康;“晋创谷·晋城”聚焦光机电、数字经济、文旅康养。

2025年以来,各地“晋创谷”加速布局。1月,“晋创谷·长治”、“晋创谷·阳泉”、“晋创谷·吕梁”相继揭牌。3月,“晋创谷·忻州”、“晋创谷·朔州”揭牌也标志着山西省委省政府“创新驱动”顶层设计已向全省11市全域渗透。

具体来看,长治聚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三大产业;阳泉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吕梁重点支持氢能、高端金属材料、固废综合利用三大产业;忻州聚焦光伏产业、新材料产业;朔州则聚焦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三大领域。

如今,山西实现11地市“晋创谷”的全域布局绝非简单的空间覆盖,而是山西在转型深水区对创新生态的顶层重构。

作为资源型经济突围的"破壁者",“晋创谷”以省级战略意志打破要素流动壁垒,将原本割裂于11个地市的产业孤岛编织成协同创新的立体网络——太原的半导体材料与大同的低碳技术形成绿色智造闭环,晋中装备研发与阳泉新能源技术共振于能源革命,运城新材料与晋城光机电在产业链高端耦合。

这种全域协同不仅催生产业链的"化学反应",更在深层次消解了资源诅咒下的路径依赖,即通过新质生产力的内生培育,传统重工业的"碳索"困局被解构为绿色智造的跃升支点,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焦虑转化为数智赋能的创新势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