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与数字技术浪潮的双重驱动下,建筑行业如何打破传统路径依赖、重塑高质量发展内核?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聚焦建筑业转型痛点,以建言献策为笔,勾勒出一条“向新而行”的突围路径——从产业工人体系重塑到智能建造技术普及,从绿色低碳理念深化到发展模式创新,这场以“新质生产力”为底色的变革,正从顶层设计到实践落地层层推进,为建筑业注入前所未有的动能。在代表委员的建言中,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轮廓愈发清晰——
工人体系升级
从“劳力输出”到“技能赋能”
针对建筑业“用工荒”“老龄化”难题,两会代表聚焦“新型建筑产业工人”培养体系,从职业教育、企业实训、技能认证等各方面指明改革路径。
“要调动所有一线工人提升技能的积极性,推动产业工人队伍从数量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变。”来自建筑业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陕西建工安装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师付浩认为,构建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迫在眉睫,开展分层级技术“比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这样,不同技能水平的工人在分层级技术比武中,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得以展示自身技能,并在比赛过程中与同行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切磋技艺,进而实现自身技能水平的提升。
他还建议,推动“工程师+技能工人”这一知识与技能深度融合的高效协作组合,即由工程师负责解决转化方案,技能工人则凭借丰富的实操经验确保实际生产中的可行性,进而大幅缩短创新成果从构思到落地的周期。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五冶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朱永繁在为四川建筑业向“新”提“质”的建言中指出,要充分发挥四川劳动力资源大省优势,进一步健全建筑产业工人教育培训体系和职业技能认证体系,积极支持鼓励龙头企业、职业院校开展产教融合,充分打通建筑产业工人学、培、用链条,快速打造一支适应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为“建筑强省”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技术应用迭代
从“搬砖砌墙”到“人机协作”
“让工地更聪明”已成为建筑业的共识。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也积极建言加速建筑机器人、数据基础设施、“建筑+AI”教学等方面的规模化落地。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建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杭迎伟建议,加大推广建筑机器人在施工现场的应用。据介绍,去年,上海建工推出了50款建筑机器人,有抹平机器人、灌浆机器人、淋水机器人等等,还有包括造楼机等在内的大型机器人,都在项目现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建造‘好房子’,有赖于绿色建造、数字建造、智慧建造的能力提升。我们现在会与许多的建筑机器人交流,它们现在是我们的‘学徒’,未来将成为我们建筑施工的‘伙伴’。”杭迎伟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冯远建议,构建AI适配型工程标准和数据体系,建立行业级数据基础设施及多层级知识库和知识图谱,推进工艺工法语义对齐,推动国家级强制标准的条文机器可读化改造,畅通行业数据交流。同时,鼓励建筑类高校加快增设“建筑+AI”交叉学科,将深度学习、生成式算法等纳入课程体系;加快建立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增设“建筑人工智能应用师”等复合型人才的职称序列。
绿色理念深化
从“单体节能”到“产业链协同”
超越传统节能减排,两会声音指向更高维度的“绿色生产力”。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韩永刚提交建议,呼吁加强绿色建筑业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引导。进一步完善绿色建材供应商认证体系,建立全国绿色建材供应商名录,为建筑业企业提供绿色产品采购的权威参考。推动“设计-施工-运维”一体化承包模式试点,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商业模式。同时,他还提出,要扩大对绿色建筑产业的财税金融支持;建立绿色建筑重点项目全过程监管机制,切实保障绿色建筑项目的生态效益;实现“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绿色低碳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冯远代表则提出,当前建筑行业在追求绿色低碳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规划不合理、节约理念不强等问题,亟待改进。她认为,建筑节能应从设计阶段开始,通过合理的建筑朝向、布局以及高效的保温材料,实施被动式节能技术,显著降低建筑能源需求。在建筑项目的审批过程中,应建立严格的评估机制,综合考虑区域人口密度、经济发展需求等因素,确保项目的合理性。同时,她提出对新建或改建项目在设计阶段进行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估,确保整体碳排放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此外,冯远还提倡通过绿色金融扶持和政策奖励,分担绿色材料和技术的增量成本,减轻建筑绿色转型的经济负担。
建造品质革命
从“造房子”到“建设好房子”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适应人民群众高品质居住需要,完善标准规范,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这也是“好房子”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好房子”如何推进建设?代表委员给出了高品质人居建设的新定义。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五矿所属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斯浪认为,安全、舒适、绿色、智慧,正好对应了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的特点。但当前我国钢结构住宅市场渗透率不足1%,与发达国家40%以上的水平差距显著,亟需通过系统性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破除制度性障碍,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对此,他建议,以顶层设计为突破口,在《建筑法》修订中增设“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专章,明确其作为新型建筑工业化核心载体的法律地位,同步推动《绿色建筑促进条例》《建筑产业现代化条例》等配套法规制定,形成“专项立法+行业标准+地方细则”的三级法律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铁道建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戴和根建议,加快制定满足“好房子”需求的绿色低碳建筑应用技术标准和规范,从政策层面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可靠技术工艺及产品设备的集成应用。
“要解决如何用科技力量建好新房子、改造老房子,这是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有效之举。”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寿为如何强化“好材料”创新供给支撑“好房子”建设出谋划策。他提出加快建设国家级建材应用技术创新中心、统筹部署“好房子”高品质建材重大专项、持续完善“好材料”产品质量追溯标准体系等建议。
彭寿表示,如何加强建筑领域新材料技术研发、出台相关标准、推进产品应用,都是今后的发力点,期待有关部门从平台、项目、标准规范等方面进一步构建可持续的技术生态和产业体系。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