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202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拿出真金白银,推出真招实招,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倾力书写出硕果累累的民生答卷。
民生投入持续加大
民生工作千头万绪,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社会事业同群众生活最密切。尤其是进入新时代,面对多样化需求,增进民生福祉就意味着不仅要解决“有没有”问题,更要解决“好不好”问题。
看就业,总量压力长期存在,劳动力大龄化特征明显,供需结构性错配;看教育,城乡、区域、学校之间义务教育发展差距较大,人口和社会结构变化对教育资源配置调整提出紧迫要求;看医卫,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距离群众期盼有较大差距,“一老一小”健康服务水平有待加强;看养老,2.67亿老年人中90%选择居家养老,然而现有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难以满足实际需求;看住房,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存在不同程度的住房困难;看社会救助,还有一部分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没有纳入救助覆盖范围。
坚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我国全力以赴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全面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实现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频共振”。
今年以来,一系列政策举措落实落细,一张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民生保障安全网不断织牢织密,守护亿万人民的美好生活。
一看投入——
超过2000亿元,这是今年以来各级政府直接支持就业创业的各类资金总和。同时,延续实施的阶段性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稳岗返还、一次性扩岗补助等政策,前三季度共为企业减少成本1419亿元,支出就业补助资金809亿元。
1436.8亿元,这是截至三季度末为全国3995.2万城乡低保对象累计支出的低保资金。我国为469.4万特困人员支出特困供养资金408.2亿元,为481.8万人次支出临时救助资金64亿元。
约1700亿元,这是存量房贷利率下调以来,每年能为居民家庭节省的利息支出。今年,金融部门为更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从供需两端综合施策,出台了多项金融政策,推动加快构建房地产业新发展模式。
二看增长——
在教育领域,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提高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小学由年生均650元提高到720元,初中由850元提高到940元。同时,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突出“普惠发展”,义务教育突出“优质均衡”,高中阶段学校突出“多样化”。
在医疗领域,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64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89元,比去年分别提高30元和5元。同时,今年上半年,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已为8988万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1.1亿高血压患者、3763万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了健康管理服务。
在收入方面,今年已有18个省份月最低工资标准第一档超过2000元。同时,海南、云南等13个省份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与之挂钩的劳动者试用期工资、加班费、医疗期工资、停工停产工资、社保缴纳基数、失业保险金、经济补偿金等,都会参照最低工资标准予以提高。
全力为群众办实事
看民生改善进度,不仅要算“国家账本”,也要关爱微观个体。
近期,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开展了中央财政支持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集中照护工作。这项新举措是聚焦低保家庭中失能老年人照护难题,将照护服务救助范围从特困供养人员扩展到低保家庭中的失能老年人。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副司长张伟说:“低保家庭中的失能老年人,普遍面临自理能力差、家庭照护不足等难题,这些家庭也普遍无力承担入住养老机构的费用,家庭照护负担和生活压力比较大,失能老年人照护成为这些低保家庭面临的突出难题。”
近4000万城乡低保人员中,完全失能老人数量并不是一个小数字,其背后还有数以万计的家庭。这些自愿入住养老机构的困难老人,获得的服务不仅是更专业的照护,还有全家的“喘息”。
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方针,体现在我国民生工作的方方面面。养老、教育、社会保障、卫生健康等领域顶层设计的政策措施,都更倾向于把有限资源用在刀刃处,为民排忧解难。
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已实施一年有余,范围覆盖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668万人。这是我国在传统社保体系之外解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面临急迫难题而探索的新路径、新做法。
试点工作在北京、上海、江苏等7省市的出行、外卖、即时配送、同城货运4个行业开展,涵盖了美团、饿了么等7家企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伤保险司司长郑玄波介绍,一年多来,试点省份累计作出职业伤害确认结论3.2万人次,支付职业伤害保障待遇共计4.9亿元,切实保障了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权益,特别是对重大伤亡事故兜底保障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老年人事情有人管,年轻人困难有人帮。每一个家庭在这一年经历的点点滴滴,聚集起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走进江西省上栗县力高上尚城售楼中心,前来咨询购房的人络绎不绝。“政府为每平方米补贴200元,契税还减半。我们这套房子一共可获得近3万元的政府购房补贴。”肖先生多年来一直有购买改善性住房的想法,却总觉得时机不成熟。在上栗县购房补贴政策的催化下,一家人愿望成真。
住房问题,一头连着经济大局,一头连着民生关切。今年以来,上栗县在萍乡率先出台购房补贴政策,从政府惠民补贴、契税财政补贴、院校毕业生购房补贴等方面,给予购房者一次性补贴,在促进经济加快复苏和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同时,为更多人改善居住环境圆梦。
正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倪虹所言:“在新的模式下,房地产企业也要有清醒的认识,现在要拼的是高质量、新科技和好服务,谁能为群众建设好房子,谁能给群众提供好的服务,谁就会有市场,谁就会有发展。”
改革创新促民生发展
保民生就是保稳定,促民生就是促发展。
今天,青年的就业期望从“找一份工作”变成了“找一份好工作”,城市的薪资水平、产业前景、生活环境等都是评价“好工作”的标准。同时,年轻人的“就业磁场”从金融、互联网、房地产行业,向互联网、新制造、新生活迁移。新制造业成为风口,更多年轻人愿意投身其中。同时,青年就业形式更多元,越来越多年轻人接受灵活用工和兼职,这也成为年轻人就业的显著新趋势。
在数以千万计的青年群体背后,就业形势备受关注。“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是今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新要求。国务院及早明确了今明两年到期阶段性政策后续安排,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恢复和扩大消费等方面推出一批有效举措,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经济社会发展就业带动力不断增强。
早一点明确政策稳民心,快一点落地见效得实惠。今年,各项民生善举插上了信息化“翅膀”,减掉了繁琐流程和时间成本,扩大了覆盖范围,变“个人、企业找政策”为“政策、资金、服务找个人、企业”。
稳就业——把政策宣传、招聘服务、就业指导、创业服务、职业培训、困难帮扶送进校园、乡村、企业,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向家门口15分钟延伸,精准帮扶就在身边。
救急难——着力推进低保政策扩围,强化对低保边缘人口、支出型困难人口救助,推进由急难发生地实施临时救助,建立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机制,推进“物质+服务”救助,完善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措施,提升儿童福利机构服务能力,加强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精准管理。
助养老——各地发布本地区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加快完善基本养老服务制度设计。家庭适老化改造稳步推行,提升老年人居家生活的安全性和便利性;进一步细化生活照料、基础照护、健康管理等七类上门服务的内容和标准,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积极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共建共享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年人就餐不便问题。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23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人民幸福生活水平更高、成色更足、内涵更丰富,描绘出一幅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福祉全景图。 (经济日报记者 敖 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