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全国智能建造试点工作推进会在深圳市光明区召开,会议贯彻落实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交流研讨各地发展智能建造的经验做法。
会议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传达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关于发展智能建造的部署要求,通报智能建造试点城市2023年度工作情况,对各地发展智能建造的工作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分析试点工作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新形势,部署了下一步重点工作任务。
会议指出,发展智能建造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和关键路径,经过一年多的试点,各地建立了工作机制,形成了工作成果,探索了工作特色,各项试点任务取得积极进展,在行业内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发展氛围。
会议要求,智能建造试点城市要锚定提品质、降成本的目标方向,进一步完善2024年工作计划,并认真抓好落实,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提炼一批可推广的实用技术和领先技术,将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业落到实处、做出实效,形成一批可感知、可量化、可评价的试点成果,为全行业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努力打造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发展智能建造是加快形成住建领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是提高工程建造品质、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城市,深圳市全力落实国家和广东省各项部署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智能建造为突破口,以绿色化、工业化与智能化融合发展为主攻方向,以先行示范标准打造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典范,在工程建设领域加快构建现代建筑产业体系、形成新质生产力,取得积极成效。
广东省、湖北省、安徽省、深圳市、苏州市、台州市、郑州市、西安市交流了发展智能建造的经验做法和下一步工作打算,参会代表共同观摩了智能建造典型工程项目。
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住建部建筑市场监管司主办。18个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24个智能建造试点城市的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了本次会议。
打造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典范,
深圳这样做→
“空中造楼机”“模块化集成建筑”
大幅提高建造效率、
建筑机器人规模化组团建楼……
近年来,深圳大力发展智能建造,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与工程建设领域深度融合,持续提升现代建筑业绿色低碳智能化融合发展水平。
发展智能建造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对加快推动建设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广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部署要求,深圳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智能建造为突破口,以绿色化、工业化与智能化融合发展为主攻方向,以先行示范标准打造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典范,在工程建设领域加快构建现代建筑产业体系、形成新质生产力,取得积极成效。
持续营造驱动智能建造发展的
良好政策环境
深圳从顶层设计、协同发展、保障激励等方面,持续营造驱动智能建造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
作为全国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之一,2023年5月8日,深圳市政府办公厅印发《深圳市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主要任务以及保障措施,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建造深圳模式,力争成为全国试点城市典范。
为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深圳出台《深圳市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和《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的实施意见(试行)》,自2023年起全市新建民用建筑、工业建筑(研发用房或产业用房)项目原则上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全面推广应用BIM技术,在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环节提交BIM模型报建。
为加大保障激励考核力度,深圳在《关于支持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若干措施》中明确将智能建造重点研发项目纳入市科技研发专项资金资助范围,对智能建造生产工厂用地指标可适当放宽等。同时,将智能建造实施情况纳入生态文明考核范畴,对各区试点项目建设、企业示范培育情况进行考核,确保试点工作有力有序。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C塔及相邻地块项目效果图
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应用
以及工程管理经验
深圳以试点项目为重点,以“提品质、降成本”为目标,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应用以及工程管理经验。
在技术推广应用方面,深圳率先发布智能建造技术目录,目前已更新至第二版,涵盖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智慧运维、建筑产业互联网、智能建造装备、智慧监管共七大版块42项技术。政府投资和国有资金投资工程带头在工程建设各个环节实现集成应用,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驱动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效益和品质。
在试点示范培育方面,深圳已确定69个市级智能建造试点项目,涵盖学校、保障性住房、“工业上楼”建筑、轨道交通等多种工程类型,入选部里试点1个、省级试点6个,其中华章新筑项目采用“模块化+工业化+数字化+智慧化+绿色化”建造,工期仅为传统建造方式1/3,固废排放减少75%,现场用工量减少50%。眼镜智造产业大厦项目采用自主研发的“工业上楼”快速钢混建造体系以及机器人集成应用,缩短工期24%,实现“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
在管理模式创新方面,深圳已确定27个项目实施应用“IPMT(项目建设联合管理团队)+EPC+监理”管理模式,18个项目实施全过程数字化交付模式(IDD),促进业务和数据全过程贯通、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精细化管理。
华章新筑项目
聚焦核心产业布局,
构建完整齐全产业链
深圳充分发挥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数字经济等方面的产业优势,发布第一批17家产业链企业名单,重点布局“模块化智造、智能生产、建筑产业互联网、数字孪生平台、人工智能(AI)数字设计、智能建造设备装备”六大特色产业链。
为推动产业高质量集聚,在龙岗区建设“深圳建筑产业生态智谷”,加快培育智能建造、智慧建筑、低碳节能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形成“1个总部基地+1个产业园区+N个产业集聚区”空间布局。龙华区着力打造数字设计产业集群,加快建立“研发设计+工程服务+信息服务”一体化服务体系。
深圳建筑产业生态智谷
为实现产业跨行业跨区域融合发展,深圳推动信息技术和装备制造企业跨界融合,以华为5G系统和腾讯云微瓴智能建造平台、大疆无人机为代表的系列跨界产品,为智能建造注入澎湃动力。在河套合作区建立“深港先进建筑科技创新研究院”,推动大湾区建筑业融合协同发展。
深圳国际交流中心(一期)项目效果图
8项技术列入住建部智能建造典型案例
深圳重视技术创新支撑,发挥标准引领作用,加快发展智能建造。
在技术研发方面,2023年深圳立项相关科技计划项目25个、累计90个。中建海龙等单位牵头“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高层模块建筑全环节智能建造成套技术方面开展专项攻关。
在技术推广方面,8项技术列入住建部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服务典型案例,21项技术列入省住建厅典型案例,4项技术被评为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或首版次软件产品。
在创新载体方面,现有国家、省市级智能建造技术创新平台35个,住建部授予深圳市企业牵头的智慧低碳建筑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全屋智能重点实验室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市住建局与国家数字建造中心联合建立了深圳创新中心。
在标准制定方面,2023年全市启动“工业上楼”建筑智能建造技术规程等7项智能建造标准、定额、技术导则的编制工作。
深圳自然博物馆项目效果图
搭建多级人才梯度,
建立人才培养体系
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人才是关键。深圳积极搭建高端专家、专业人才、产业工人三级培养体系。在高端专家方面,组建智能建造专家库,引进信息技术行业、装备制造行业高端技术管理人才,以及国内外高端紧缺人才,现已遴选第一批专家入库,涵盖各相关专业近40名专家。在专业人才方面,推动本地高校设立智能建造本科专业,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等高校已招收第一批学生逾140人,加快培养适应智能建造发展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在产业工人方面,依托建筑工人实训基地和装配式建筑实训基地,增设智能建造职业技能培训内容,强化产业工人职业培训。
此外,深圳还积极强化宣传培训教育,营造发展良好氛围。2023年,深圳举办了《深圳市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方案》专题宣贯培训会,全面覆盖16家政府部门、10个区政府、重点企业和项目单位;举办3场高规格项目观摩,包括全国智能建造线上观摩(凤凰英荟城项目)、广东省智能建造现场观摩(华章新筑项目)、深圳智能建造现场观摩(地铁16号线龙兴站);举办3场高水平大会,包括智能建造创新发展促进大会、智能建造新产品发布、科技大会;举办8场技术培训会,邀请高校专家和行业代表讲解智能建造技术和应用案例。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中国建设报、深圳特区报、深圳卫视、深圳住建局公众号等媒体广泛宣传深圳智能建造。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表示,下一步,深圳市将以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深化布局“六大特色产业”,全面发力技术、项目、产业、管理、人才、政策等智能建造“六大体系”,推动试点城市建设工作落细落实落具体,以更高质量、更快速度、更低能耗为人民群众建造更多“好房子”,为全省乃至全国智能建造发展贡献深圳智慧和深圳方案。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项目效果图
深圳智能建造亮点纷呈
典型项目1
前海国际枢纽中心T4栋项目,该项目位于前海深港合作区桂湾片区,总建筑面积215.9万平方米,是集换乘、办公、商业为一体的新一代超级枢纽城市综合体。项目综合应用了智慧工地数字化管理平台、BIM+WBS分解及编码、钢结构一体化管控平台等技术,实现了高效施工和精细化管理。
典型项目2
深圳国际交流中心(一期)项目,该项目位于福田区香蜜湖街道,总建筑面积21.6万平方米。项目是大型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利用自主研发的C8BIM平台,实现钢构件全过程追踪管理;运用智慧建造平台和BIM+AR技术,打造施工全周期价值链,提高建造精度,确保施工质量。
典型项目3
福田区水质净化厂二期工程项目,该项目位于福田区沙头街道白石路,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项目采用EPC协同管理平台、智能5G塔吊、BIM桩基与地质模型结合技术等智能建造技术,实现全过程BIM+数字化技术应用,各项业务数据可以历史溯源,降低项目成本,保证项目进度,提高项目质量。
典型项目4
深超总C塔及相邻地块项目,该项目位于南山区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占地面积为3.6万平方米,将建设成集办公、商业、酒店、文化、交通于一体的超高层双塔地标TOD综合体。项目采用装配式钢结构技术快速建造,综合应用多项智能建造创新技术。如基于BIM-nD理念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建造过程关键数据实时映射和追溯;超高层智能顶升平台,集成多款智能机器人和装备,形成流水线式高效建造模式;实行数字化交付,为今后智慧运维管理平台建立“数据底座”。
典型项目5
眼镜智造产业大厦项目,该项目位于龙岗区山水一路,建筑面积6.9万平方米。项目是EPC“工业上楼”项目,主体采用钢管混凝土柱+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梁+多肋叠合楼板结构,综合运用智能生产工厂、基于“鸿蒙”的智慧工地管理平台、施工机器人等技术,可节约人工20%、周转材80%、工期24%,实现更快捷、更安全、更绿色、更优质建造。
典型项目6
龙岗智能建造产业园项目,该项目位于龙岗区坪地街道,建筑面积约22.6万平方米。项目采用大跨度先张法预应力梁、叠合板、模块化混凝土等建造技术,实施全生命周期智慧化管理,纵向拉通设计-生产-施工建设全过程,将大部分工作转移至工厂,实施多产线并行作业,预计可减少工期50%以上。
典型项目7
坪山区沙湖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该项目位于坪山区碧岭街道,建筑面积28.6万平方米。项目为装配式混凝土保障性住房,通过自主开发搭建多品类多场景多厂商的机器人集成应用平台,实现多款建筑机器人系统应用。同时采用云端建造工厂(造楼机),进一步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典型项目8
中建科技深圳科研产业基地项目,该项目位于坪山区龙田街道,建筑面积约4.3万平方米。项目应用“中建科技装配式智慧建造平台”,集成BIM+互联网+物联网技术,贯穿设计、制造、采购、施工、运维全过程,实现全方位、交互式信息传递,有效提升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率,减少项目工期。
典型项目9
深圳自然博物馆项目,该项目位于坪山区燕子湖片区,建筑面积约10.5万平方米。项目钢结构体量达2.2万吨,采用钢构下料集成平台对切割下料车间进行全过程管理,通过机电智慧仓储管理系统实现材料进场、验收、入库、储存、领料、出库等全流程管控。运用BIM轻量化引擎及实时建模协同平台,解决现场焊接作业难度大、工作量大、对人工技能要求高等难题。
典型项目10
光明区尚美小学项目,该项目位于光明区玉塘街道,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项目采用钢结构模块化建筑与装配式建筑融合技术体系,建设时间仅用8.5个月,有效缓解了片区学位压力。项目应用墙板安装机器人、全景图形记录管理平台及光储一体化项目办公用能系统等创新技术,有效提升施工效率和安全性,减少碳排放。
(内容来源:深圳发布、深圳特区报、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 记者:窦延文)
来源:深圳梦(微信号ID:SZeverything)综合
相关文章
关于深圳的一切,关注深圳城市、精神生长!
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与梦想者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