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讯(记者 孙轶琼)6月10日,正值中国杰出建筑师林徽因先生诞辰120周年,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山西古建筑博物馆、山西省文物保护基金管理中心)在忻州市五台县佛光寺举办了“余音不息”——林徽因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此次活动邀请了林徽因先生的部分家属及众多建筑和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莅临现场,并通过“山西省古建院”视频号、哔哩哔哩“山西省古建院”、文博山西视频号进行全程直播。
当天,林徽因先生外孙于晓东、外孙女于葵作为家属代表来到佛光寺,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张春彦、教授丁垚,中国工艺美术馆副馆长苏丹,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军,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查群,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院长路易等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畅谈林徽因先生的古建人生与人文精神。活动由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副院长安海主持。
20世纪初,日本学者多次在华北、东北进行田野考察,随后向世界宣称“中国已经没有唐代的建筑,要想看唐代建筑,就得来日本京都和奈良。”1931年,梁思成、林徽因先生从美国学成归国后,便一头扎进寻找中国古建筑的征程中,一找就是6年。直到1937年,他们第四次走进山西,终于发现1200多年前的唐代木构建筑佛光寺,梁思成盛赞它是“中华第一国宝”,林徽因更是激动地喜极而泣。经过测绘考察,两位先生根据殿前经幢上刻着的“大中十一年”,判断佛光寺东大殿建于晚唐时期,这也是二人6年的古建筑考察中发现的第一座唐代木构建筑。更值得一提的是,林徽因先生发现了古建筑屋顶梁柱上书写的“女弟子宁公遇”字样,对应殿前石柱上刻着的“大中十一年”,判断佛光寺确切的建造时间就是公元857年,林先生也因此成为第一个发现佛光寺确切建立年代的人。
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院长路易在致辞中表示,林徽因先生对佛光寺东大殿的发现,不仅填补了中国建筑史上的空白,更是对世界建筑史的重要贡献。他指出,举办这次纪念活动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缅怀林徽因先生的卓越贡献,更是为了激励当代人传承和发扬她对建筑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她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林徽因先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建筑师、诗人和作家,她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对现代建筑教育的推动,以及她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都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奠基人之一,林徽因先生的一生充满了对建筑艺术的探索与贡献,她与梁思成先生共同开创了中国古建筑研究的新篇章,他们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大地,为保护和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活动现场,林徽因先生的外孙于晓东在发言中表示:“八十七年前,正是因为林徽因的‘远视眼’隐约看到殿内梁下的题字,才发现了考证佛光寺年代的最重要线索。如今我来到佛光寺,亲眼目睹巍峨屋顶下那雄大的斗拱、殿内大梁上的千年题字、与佛光寺共度千年风雨的殿前经幢和女施主塑像,循着先辈的足迹,我仿佛可以感受到当年大师们难以表述的喜悦心情:他们在这里确认,终于发现了存世的唐代建筑。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在100年前,一位中国姑娘会不求学位选择了在美国学习建筑学专业,并义无返顾,用她的一生坚持这条学术道路。发现佛光寺当然带给林徽因成功的喜悦,但此后战乱和疾病却困扰了她的后半生。在林徽因的一生中,不管她遇到多少艰难困苦,都无怨无悔,从不退缩,始终没有放弃她视同生命的建筑事业,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听着于晓东的分享,让在场的每一位来宾都感受到了林徽因先生的人格魅力和时代精神。其外孙女于葵也在活动中推介了她撰写的新书《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为纪念活动增添了一份特别的意义。
现场,忻州师范学院舞蹈团现场表演了原创舞剧《寻找东大殿》精彩片段,以舞蹈艺术的方式,带观众回望佛光寺东大殿惊世发现的过程。
活动最后,林徽因先生的家属及各位专家围绕林徽因先生的历史贡献和启示意义进行了深入交流。路易在接受山西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通过本次活动,让更多人了解林徽因先生的生平和学术贡献,传承和保护好先辈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让后人在了解林徽因先生等一代大师“与国休戚,营造中华”的丰功伟业的同时,更要为传承和推动中国建筑学和古建筑保护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