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行业新闻 > 行业动态
 

首届“全国科创名匠”|倪阳:“关联设计”点亮建筑低碳新路径

中工网记者 朱洁英

“建筑本身就是跨学科的,它的一部分是文化艺术,另一部分是科技工程,是一种科学与艺术的叠加。”近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员、全国科创名匠倪阳对中工网记者畅谈了他的建筑创新理念。

1981年,倪阳考入华南工学院(即后来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先后师从岭南建筑大师佘畯南、莫伯治、何镜堂三位院士,成为岭南建筑学派的当代传承人。

图为倪阳。受访者供图

图为倪阳。受访者供图

岭南建筑学派是我国建筑界不可或缺的重要一脉,历代人才辈出,如最早将岭南气候适应性问题与现代建筑结合起来研究的夏昌世先生,其后将岭南传统园林空间融入现代建筑的佘畯南、莫伯治两位院士,再到提出了“两观三性”文化创作体系的何镜堂院士。

在师长们的研究基础上,倪阳还赴哈佛访学,结合国际先进理念,针对当代岭南建筑科学问题的转变,在长期实践中,创立了从理论、方法到技术的新岭南建筑“关联设计”体系。

倪阳(右二)与同事们正在讨论设计方案。受访者供图

倪阳(右二)与同事们正在讨论设计方案。受访者供图

谈到这项设计体系,倪阳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

“关联设计”体系讲的是建筑应与“人、地、时”整体关联、系统关联、多维度关联,倡导探索建筑内在的生成逻辑。“‘人’是建筑的价值核心,包括集体人和个体人两个层面。人在建筑中产生了怎样的活动模式?次序如何?知觉体验如何?这些都是与人的关联。”倪阳说,“‘地’包含场地与气候,例如地形地貌、城市结构,气候条件等。地是建筑赖以生长的根基,根基不同,设计结果自然有差异。”而“时”是建筑的发展内涵:如“昨天、今天、明天”一样的历时性,以及时代技术、文化背景等在同一个设计中并置交织的共时性,这些都要求建筑师“尊重历史,立足当下,心有未来”。

“关联设计”方法与技术体系,则是倪阳响应国家双碳战略,针对当代岭南建筑适候科学问题所构建的,包括建筑设计先导、各专业全周期协同的系统设计方法,和主被动耦合的低碳适候关键技术。

倪阳谈到,建筑全过程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总量的约50%,而空调能耗又约占建筑能耗的50%,可见在当代全球变暖与能耗危机的大背景下,建筑低碳适候问题越发重要。该体系在倪阳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时逐渐成熟,成果应用于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家级项目和超大型复杂工程,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基于“关联设计”,倪阳于2005年参与设计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奖。该项目通过半埋式展厅、体形系数控制等设计策略,将建筑形式与功能、气候相耦合,节地节能,实现绿色高效营造。

倪阳还立足国家双碳战略,提出建筑核心目标——高品质人居环境+绿色低碳可持续,成果应用于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家级项目和超大型复杂工程。

倪阳对建筑高品质与低碳适侯的设计探索,早在与何镜堂院士合作主持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设计时就已经颇为深入。这座气势恢宏的红色斗型建筑,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美好寓意,将中国建筑之美呈现于世界,并在设计中采用自遮阳体系、冰制冷技术、光伏技术等绿色低碳技术。

倪阳(右二)身后的中国馆正在建设中。受访者供图

倪阳(右二)身后的中国馆正在建设中。受访者供图

“中国馆的外形,就是中国的鼎,即‘鼎盛中华’之意,而它层层往外出挑的构造,是出于自遮阳体系,这样的建筑构造非常节能。”倪阳告诉中工网记者,“中国馆下方是城市广场,风从中穿过,对环境特别友好。”

这个既有文化内涵又兼具低碳设计的建筑,荣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一等奖,亚洲建筑师协会优秀奖。

倪阳在人才培育和理念传承上也倾注了心血。他三十余年坚守在教学一线,培养了硕博研究生85人,省市大师3人,青年建筑师奖5人,获评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部分学生已担任国内外建筑设计公司高管及高校建筑学科教学骨干,成为建筑领域的青年领军人才。

此外,受老一辈建筑学家潜移默化的影响,倪阳积极投身国家脱贫攻坚战,支持贵州山区六盘水民族中学的公益建设;主持粤北韶关山区龙归乡村振兴传习所改造项目;参与华南理工大学对口扶贫县——云南云县帮扶工作,无偿支持云县“三馆合一”项目设计和普洱学院新校区规划设计项目,参与“百千万工程”技术帮扶工作。

在三十余年的从业生涯中,倪阳将设计实践、科学研究、教育奉献等多个担子一肩挑,以“关联设计”点亮建筑低碳适候新路径,助推中国城市建设与建筑学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第8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发布20名首届“全国科创名匠”选树宣传名单,他们是:

  让中华文明基因传承于一砖一瓦之间,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任飞;

  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史占良;

  让矿山更安全更高效,太原理工大学先进成型与智能装备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寇子明;

  点“煤”成“油”为清洁能源贡献“催化智慧”,中科合成油内蒙古有限公司研究员杨勇;

  用“膜”法助力碧水蓝天,大连理工大学盘锦产业技术研究院教授贺高红;

  攥紧种子硬“稻”理、躬耕黑土守粮安,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研究员聂守军;

  匠心锻造国之重器、“绞吸疏浚”海洋强国,上海交大海洋水下工程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员杨启;

  微雕细琢“金线键合”、穿针引线“大国之眼”,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工程师顾春燕;

  推动中国盾构从“0”到“1”的突破,浙江大学工学部教授杨华勇;

  给铁路插上人工智能的翅膀,合肥工大高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教授魏臻;

  探路绿氢、助力双碳,厦门大学、嘉庚创新实验室教授郑南峰;

  “鱼院士”让生活更“锦鲤”,湖南师范大学省部共建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刘少军;

  “关联设计”让建筑更低碳,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员倪阳;

  用“智慧”托举商业航天绚丽华章,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总体技术部高级工程师符菊梅;

  主动网络安全模型让网络更安全,电子科技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授张小松;

  “雕刻”精准北京时间,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研究员张首刚;

  让民族药标准化,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公共技术中心研究员李玉林;

  为大国工业铸梁“差一点也不行”,六盘山实验室(宁夏回族自治区装备制造实验室)智能铸造及装备技术研究中心正高级工程师高进喜;

  踏遍高原冻土、筑建国家“冻”梁,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俞祁浩;

  推动AI汽车信息通信技术从“零”跑到领跑,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智能事业部正高级工程师雷剑梅。

  据介绍,首届“全国科创名匠”选树宣传活动以“弘扬工匠精神 科创引领发展”为主题,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突出创新和匠心,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注重遴选扎根科研和生产一线、解决“卡脖子”难题的工匠人才。

  (总台央视记者 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