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行业新闻 > 综合信息
 

耿彦波:报国尽匹夫之责耳,富贵不过身外浮云

从一个农民的儿子,到备受争议的“造城市长”,他为官多年始终个性鲜明,他是不少考公人的终极幻想——立志为人民服务,他就是耿彦波。

曾有位年轻粉丝这么评价:起初着迷于他的身份,我们很少看到这种级别的干部,是怎么工作的;后来倾慕他的霸气果决,有种看超级英雄拯救世界的爽感;现在最佩服他的高瞻远瞩。

就是这样一位让群众跪地挽留的领导干部,最终却没有得到进一步提拔,这背后究竟有什么原因呢?或许答案并没有那么简单,这一切,还要从头讲起。

1958年,“农民的儿子”耿彦波出生了。作为从基层一路摸爬滚打过来的草根官员,耿彦波比其他人更明白,基层更需要的是什么。

1995年,耿彦波任职灵石县县长。上任短短一年被骂“疯子县长”,只因他拿出5000万修一座破破烂烂的王家大院,这笔钱是当年整个县财政收入的一半,针对他的举报信像雪花般飞向山西省委。

2000年,耿彦波被调离灵石县。当时的王家大院,还没有如今年入3000万的经济效益。有人在最显眼的位置摆放了三个“大花圈”为他送行。不知道如今那些人,是否会对自己当年的行为后悔呢?

2003年,耿彦波主政榆次区。他大搞城建,所有马路都被“开膛破肚”,甚至地标性建筑凌云大厦,也因为道路扩建被拆除。他的举动惹得民间哀声哉道,耿彦波又多了一个新的外号“耿拆拆”。

《史记·太史公自序》有云:“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所谓“循理之吏”,指的就是那些遵循为官的法理制度,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官员。在当今社会,这样的官员往往更容易升迁,因为“稳重”,而耿彦波这种雷厉风行、大刀阔斧干事的官员,得罪人多争议也多。

2008年,耿彦波来到了煤城大同。在这里,耿彦波更是做了一件引起全国争议的“大事”。当时的大同,用"脏乱差"三个字来形容也不夸张。望着眼前这座满是煤灰的城市,耿彦波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他的目标很明确:把大同打造成一座文化名城。

大同,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曾因为丰富的煤炭资源而繁荣一时。然而,随着资源过度开采,大同市的环境也遭受严重破坏。在这样的背景下,耿彦波提出“古城修复和改造计划”:恢复大同市的历史风貌,同时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

一场声势浩大的古城改造,至此拉开了序幕。然而理想的道路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在改革的路上,耿彦波遇到了太多的阻挠。首先同僚就第一个提出了反对,打造一整个市和打造旅游景点是不一样的,首要解决的就是拆旧,拆完怎么安置也是一个大问题。

同僚觉得自己能力不足,办不了这件事,没想到耿彦波直接发火,不能干就走人,打辞职报告,这一事在当时被议论纷纷。

2017年8月,《太原日报》发布一篇题为《现任太原市市长,现实版李达康让下属当场辞职》的微博。

视频中,耿彦波毫不留情的批评同僚:

“房屋的拆迁,搬迁,两件大事么,一件事也办不好。”

对方双手一摊,“耿市长,我现在没有能力把它处理好”。

耿彦波瞬间被激怒,“啪”的一下拍响桌子,指着同僚说:“就这两天你准备辞职,你就赶快写辞职报告,赶紧换个能干活的人!”

“你跟我耍牛x,你这么个态度不行啊。”停顿几秒钟后,他接着说“我现在都很不高兴,能让你上来,也能拿掉你啊,大同需要的是能干活的,不是需要你这么个官儿!”

这段视频颇有意思,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搜看。回归正题,拆迁安置中的利益博弈,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的矛盾,这对于一位基层官员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耿彦波需要平衡各方利益,需要协调各种关系。

他力排众议,3万多平方公里的老城区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仿古建筑。耿彦波的操作,可以说是把"旧瓶装新酒"玩到了极致。有人说耿彦波是在"造假文物",有人说他把"活的古城"变成了"死的景点"。耿彦波依旧我行我素,对外界的评价似乎当成耳旁风。

耿彦波对工程质量尤为看重,当时的大同人民都说,“哪里有工地,哪里就有耿市长的身影”。他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床来盯工地,一直到凌晨一两点还在和工程队探讨。

这一盯还真让他盯出来“猫腻”,有施工人员在眼皮子底下“偷工减料”,这让眼里容不下沙子的耿彦波怎么能忍,直接当着众多人的面破口大骂。为了防止类似事情再发生,耿彦波恨不得每天吃住都住在工地,这样的工作强度铁打的也受不了,他不止一次晕倒在工地上。

所有人都对他如此“拼命”很不解,一直意气风发的耿彦波忽然沉着的说,“如果不努力冲一冲,历史就不会给大同第二次重来的机会了。”

在“拆迁”这个敏感话题上,耿彦波给出的赔偿方案,让不少拆迁户眉开眼笑:一比一的面积赔偿,外加20平米的优惠购房权,这和天上掉馅没啥区别,于是,可能会引发社会矛盾的拆迁,在大同却变成一场"欢乐盛宴"。

2013年本该升为大同市委书记的耿彦波,却被一纸调令调至了太原任市长,并要求他立即就职。

此时的大同市才改造了一半,看到这半壁古城,年过半百的耿彦波,终于没能忍住落下泪来。大同人民也舍不得这位好官,成千上万的人民在路边自发送行,更有不少人屈膝跪拜,只为能将他留下。

如今再看大同市,耿彦波的计划推动了经济和文化发展。通过修复古城墙、打造文化旅游景区等措施,大同市的旅游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同时,这些工程也让大同市的历史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就是这样一位踏踏实实为老百姓着想的好官,为什么慢慢退居二线了呢?类似于耿彦波一类人,每当上面有动议提拔或考察公示时,举报信也就随之而来。如果是“老练稳重”的官员,这方面的麻烦就少很多。很多时候,能干是一回事儿,提拔重用是另一回事儿。

耿彦波在改造古城时,不少专家学者就提出过反对意见,然而想要保护真迹就不能谋发展,想要谋发展就不得不舍弃一些东西。谁又能真正做到“两手抓”呢?耿彦波确实是个有魄力的官员。他敢想敢干,不怕得罪人,但同时,也显得有些固执,可以说是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勇于创新的改革先锋,有人说他是不顾后果的莽夫。但他确实为我们展示了一种,不同寻常的城市发展之路。

耿彦波的许多行为,更像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然而,现实里充斥着太多的人情世故和潜规则,这也是为什么往往好官没有被提拔,有时候身居高位,就不得不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做出艰难的抉择。

无论他愿不愿意,耿彦波确实成为今天官场和学术场上,备受争议的“异类”范本,达康书记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珍惜的是党和人民,给我的这份事业。”

耿彦波的话显然更接地气,他说:“报国尽匹夫之责耳,富贵不过身外浮云。”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这样的官员其实应该更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