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1月7日电 题:立冬:岁暮轻寒 万物归藏
新华社记者杨金志、郭慕清
“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宋代陆游的《初冬》一诗写道。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标志着冬季的开始。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这之后,草木凋零,燕雀噤声,寒意四起,万物活动趋向休止。
很多人对初冬情有独钟。或者因为冬蕴含着希望:水冰地冻、万物归“藏”之时,也是养精蓄锐之时,等待春暖花开;或者因为冬的“静”,平时那些被忽略的声音——炉火的噼啪声、寒风的轻吟,都格外真实……
古人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说的是,立冬时,水面上会凝结一层薄薄的冰霜,土地也开始冻结,野鸡一类的大鸟已难得一见。由于野鸡的羽毛颜色与大蛤的花纹相似,古人认为它们在立冬后化身成了大蛤。
立冬时节,各地有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比如,民间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祈求来年是丰年;还有“补冬”,北方有“立冬补冬,补嘴空”的谚语,人们习惯在立冬这天吃饺子,因为饺子外形似耳朵,人们认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冻。此外,还有酿黄酒、吃生葱等。
立冬,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节气。当寒意随风起、木叶半青黄时,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还可以体会到古人诗词中的那份情感与哲思。
唐代诗人元稹的《咏廿四气诗·立冬十月节》这样写道:“霜降向人寒,轻冰渌水漫。蟾将纤影出,雁带几行残。田种收藏了,衣裘制造看。野鸡投水日,化蜃不将难。”
这首诗通过霜降、轻冰、蟾影、雁行等自然元素,展现了立冬时节的气候变化和物候特征;还提到收藏庄稼、制作衣裘等立冬时节的活动以及野鸡化为蜃的传说,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想象。
当寒风把秋的深情藏于大地,看到草木枯萎、老去,宋代诗人紫金霜曾作过一首小诗,颇具意趣和深意。
诗曰:“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黄杨倔强尤一色,白桦优柔以半疏。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拟约三九吟梅雪,还借自家小火炉。”在寒冷的冬日里,诗人通过读书、吟咏梅花和雪景,以及借用小火炉取暖,表达了对诗意生活的向往和对冬日美景的热爱。
立冬时节,没有了莲叶田田的生机勃勃,但残荷听风也是一种美——枯败蜕化成清冷的风骨,在初冬水面的无意雕琢,成了一处风景。人生亦是如此。在饱经风霜后愈加坚毅温厚,在无人问津处不改初心,必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11月7日
迎来立冬节气
冬,终也
天始寒、地始冻、万物藏
对于一年中这一重要节气,古人多有咏叹
来品味这些诗句
随诗人一起走进冬天吧!
水始冰、地始冻
月影纤瘦、大雁南飞
添冬衣、备口粮
人们做好过冬的准备
慰藉一年的辛勤劳动
叶落尽,人客居
仰望半轮残月
更添思乡情绪
冬天未必全是萧瑟
秋叶随风而落
冬菊独傲寒而立
感受生命的坚韧昂扬
季节更迭变化
万物随规律而动
寒气虽浓
难掩山峦叠翠
享丰收之喜
品美酒佳肴
此时来上一杯美酒、一口羊肉
暖身暖心、何等畅快
转瞬间金秋已过
不必感伤
乐享当下美事
从容笑对人生
天寒雨急
想要一睹峨眉风景
还须耐心等待
四季轮回皆自然
万物归藏,只为来年再勃发
冬天来了
愿你三冬暖
不惧岁月寒
策划:王宇
文案:赵怡宁
制作:潘一景
画面内容为AI生成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立冬,被认为是冬季的开始
做好冬季养生
应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
拿好这份冬日养生指南
一起“收藏”过冬!
参考:养生中国
图片均由AI生成
策划:张宋红
记者:马丽娟、唐紫宸
技术:于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