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1月22日电 题:小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新华社记者杨金志、郭慕清
天地初寒,小雪相迎。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每当这个时节,想起心中的挚友,总让人们有一种细水度流年的闲适之感。
元代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这样写道:“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这意味着小雪节气时,由于天气变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此时的雪量还不大,因此称为“小雪”。
古人将小雪节气分为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在此时节,彩虹不再出现,天之阳气上升,地之阴气下降,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
小雪轻扬,银装初上,冬天的景致格外美丽,这一时节的民俗活动也是丰富多样的。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田兆元介绍,比如吃糍粑、腌腊肉、酿小雪酒等。“其中,吃糍粑,是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风俗,相传伍子胥在建城时将糯米蒸熟压制成砖块,然后放冷,既可以当城墙基石,又能抵御粮荒,后来就成了南方地区一项民俗。”
“冰花散落衡门静,黄叶飘零一迳深。”走进小雪节气,除了“食”,亦有“诗”。时序轮转、万物更迭,文人墨客面对雪花纷飞、寒意浓浓,用诗词来刻画心中的“雪”之景、之思、之情,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佳句名篇,在历史长河里熠熠生辉。
比如,唐朝诗人戴叔伦作《小雪》:“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
大意为:随风飞舞的雪花怎么都看不厌,还有更多的雪落在山峦上、落在林间。诗人满怀心事正坐在书窗下面,看着雪花飞舞。整首诗简简单单,通过对雪景的描绘,既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又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让人产生共鸣。
唐代诗人陆龟蒙写过一首《小雪后书事》,描绘了小雪节气后江南地区的景象,颇有意思。诗曰:“时候频过小雪天,江南寒色未曾偏。枫汀尚忆逢人别,麦陇唯应欠雉眠。更拟结茅临水次,偶因行药到村前。邻翁意绪相安慰,多说明年是稔年。”
小雪时节,江南的并不像北方那样冷。整首诗通过对小雪节气后江南地区气候的描绘,以及诗人与村民之间的互动,展现了宁静而又充满希望的乡村生活场景。诗尾的“邻翁”即邻居老翁,他们与诗人互相安慰,这里的“稔年”指的是丰收之年,最后两句表达对未来丰收的期盼。
适逢小雪,已然岁暮。正如陆龟蒙诗中所蕴含的愿景一样,人们总会盼望指尖的一朵雪花,在来年化开整个春天。勿怕寒意渐浓、枝头凝霜,只要心中有希望,便可抵岁月寒凉。
“天地积阴,温则为雨,寒则为雪。”小雪时节,寒潮和冷空气活动更加频繁,天气渐冷,寒意渐重。古时,民间有小雪节气品尝糍粑的习俗,部分地区的百姓也开始贮藏蔬菜、腌制腊肉,并开展丰富多彩的农闲活动。
峨眉山是中国佛教名山,也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冬季的峨眉山宛如银装素裹的仙境,雪后的金顶更是美得令人惊叹。近年来,峨眉山依托低纬度、高海拔地域资源优势,持续打造各类文化旅游项目,如连续25年推出冰雪温泉节等,将自然、文化瑰宝与现代时尚生活交织,吸引更多游人前来感受冬季峨眉的魅力。
↑峨眉山金顶日出景观。CICPHOTO/周乐鹏 摄
↑峨眉山金顶日出景观。CICPHOTO/周乐鹏 摄
↑峨眉山金顶日出景观。CICPHOTO/周乐鹏 摄
↑游人在峨眉山滑雪场嬉戏。(无人机照片)CICPHOTO/袁士洪 摄
↑在峨眉山雷洞烟云·星空营地拍摄的雪景。CICPHOTO/袁士洪 摄
↑游客在体验四川传统特色宴席“九大碗”。峨眉山景区供图
↑在峨眉山报国寺景区拍摄的灵秀温泉一角。峨眉山景区供图
↑演员在《只有峨眉山》戏剧幻城“云之中”剧场进行实景演绎。峨眉山景区供图
↑在峨眉雪芽有机茶基地拍摄的围炉煮茶休闲体验。峨眉山景区供图
总策划:段芝璞
监制:黄文
统筹:杨阳、袁菱、孟冉
编辑、制作:孟冉、刘潋、武兴、刘昱人
视频剪辑:李珂
摄影:周乐鹏、袁士洪、峨眉山景区供图
视频素材:中共峨眉山市委宣传部、峨眉山景区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新华社中国图片社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