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行业新闻 > 综合信息
 

新华鲜报丨网民规模超11亿!数字中国活力奔涌

  新华社北京1月17日电 题:网民规模超11亿!数字中国活力奔涌

  新华社记者王思北

  超11亿!我国网民规模再度刷新。

  1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0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6%;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10.29亿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9.74亿人,网上零售额、移动支付普及率稳居全球第一。

  亮眼的数字,成为数字中国活力奔涌的生动注脚。

  1994年,伴随着一条64K国际专线的开通,我国实现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当时的人们也许很难想象,互联网将深刻改变中国。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30年间,我国互联网实现跨越式发展,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构建起全球最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

  中国也改变着互联网。在中华文明的浸润下,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日益成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向“新”而行。

  筑牢基础,信息化普惠覆盖更广——

  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1月,我国已累计建成5G基站419.1万个,千兆宽带用户达到2.09亿户,实现“县县通千兆、乡乡通5G、村村通宽带”。人、机、物泛在智联有序推进,为更多用户接入互联网服务提供坚实支撑,进一步助推数字活力释放。

  “信号升格”专项行动、“宽带边疆”建设、“数字适老中国行”活动……聚力数字普惠,一系列切实举措让百姓享受更多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

  技术赋能,产业焕新动力更强——

  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工业生产模式和经济发展形态。

  “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4500家,核心产业规模已接近6000亿元人民币,产业链覆盖芯片、算法、数据、平台、应用等上下游关键环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张晓表示,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领航数字生产力跃升蝶变。

  在制造业领域,人工智能通过对生产制造全流程、各环节的赋能改造,实现提质增效和降本降耗;在服务业领域,智能机器人和智能客服系统以实时响应提升服务效率;在网络文学领域,人工智能为作者提供更多创作灵感,还能优化翻译流程,让“一键出海”“全球追更”成为可能。

  创新场景,智慧生活“新”意更足——

  输入密码坐上车辆后排,点击屏幕确认行程,方向盘随即自行转动,车辆稳稳汇入车流之中……在武汉,无人车出行正成为一种新的选择。

  报告显示,互联网在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文化产业等多个领域应用日趋深入,新业态、新场景不断涌现。

  手机“碰一下”,无需出示付款码便可完成支付;无人机送外卖,满足消费者时效性需求;沉浸式游览,以多元体验重塑旅游感知……

  “互联网等数字技术深度融入百姓生活,成为民生消费领域助消费、促便利的惠民利器,让民生幸福成色更足。”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主任、党委书记刘郁林说。

  置身数字化时代浪潮中,在关注新进展的同时,我们还应把目光聚焦到非网民群体上。

  据统计,截至2024年12月,我国非网民规模为3.01亿人。使用技能缺乏、文化程度限制、设备不足和年龄因素成为非网民不上网的主要原因。

  弥合数字鸿沟,需要多一份关爱。提升非网民群体的文化教育水平,开发更多智能化、人性化适老产品,提升服务的便利化水平,帮助他们共享数字时代的红利。

  面向未来,我们期待,生活因互联网更丰富,世界因互联网更精彩。

1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是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周年。30年间,我国互联网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跨越式发展,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构建起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和网民群体。网民规模从1997年的62万人增长至2024年的11.0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升至78.6%。互联网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助力。

网络基础更加坚实,满足不同用户差异化接入需求

《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互联网基础资源持续发展,5G、千兆光纤宽带网络建设有序推进,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延续较快增势,信息通信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一是互联网基础资源持续丰富。截至12月,域名总数为3302万个,其中,国家顶级域名“.CN”数量为2082万个;IPv6地址数量为69148块/32,同比增长1.6%。二是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协调发展。截至11月,已累计建成5G基站达419.1万个,比上年末净增81.5万个;3家基础电信企业发展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26.42亿户,占移动网终端连接数的比重达59.6%,人、机、物泛在智联有序推进,为更多用户接入互联网服务提供坚实支撑。

实数融合加快落地乡村基层,数字乡村建设有序推进

《报告》显示,2024年电信普遍服务和“宽带边疆”等相关行动有序推进,让更多农村和偏远地区老百姓用得上、用得好网络。一是乡村数字化服务体系持续完善。截至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3.13亿人,占网民整体的28.2%。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累计建设33.78万个,“寄递+农村电商+农特产品+农户(合作社)”模式广泛推广;远程医疗服务网络覆盖所有市县,并向社区和乡村基层延伸覆盖,为乡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乡村数字化生产模式加快推广。数字技术在优质种源共享、智慧农田监管、畜牧风险管控等乡村生产中的应用进一步拓展,“全农码”累计赋码22.76亿个,“农事直通”APP服务主体达106万,数字化生产模式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持续涌现,用户产业两端落地提速

《报告》显示,2024年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产业快速发展,新业态、新应用持续涌现,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一是用户端应用带来智能化便捷体验。截至12月,我国有3.31亿人表示自己听说过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占整体人口的23.5%;有2.49亿人表示自己使用过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占整体人口的17.7%。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中,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回答问题的用户最为广泛,占比达77.6%;将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作为办公助手的用户占比达45.5%。二是产业端应用赋能千行百业智能化升级。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成果百花齐放,其中文艺创作、网络营销、软件工程等领域将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日常工作主要工具之一;法律咨询、智慧诊疗、线上客服和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助手已经十分常见;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对传统产业生产制造全流程、全要素、各环节的赋能改造,能够实现提质增效和降本降耗。

数字消费市场活力纷呈,平台企业助力消费提质升级

《报告》显示,2024年在政策推动、模式创新等多重因素推动下,数字消费领域亮点纷呈。一是电商平台消费品以旧换新取得新成效。电商平台企业联合多个省、市级政府给予消费者补贴加码,大力推广以旧换新模式,推动线上消费成交额大幅增长。截至12月,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9.74亿人,较2023年12月增长5947万人,占网民整体的87.9%。二是支付平台互联互通取得新进展。网络支付机构推进互联互通,各类条码互认互扫取得进展,支付宝、微信支付与云闪付实现线下条码的互认互扫,推动线上、线下多场景支付互联互通,进一步便利数字消费。三是外卖平台无人机送餐成为新模式。外卖平台开展社区、景区、市政公园、校园等多场景下的无人机外卖配送业务,开通超过53条航线满足消费者时效性需求,助力低空经济创新发展。

“内容+体验”打造新场景,文旅融合跑出加速度

《报告》显示,2024年数字业态与文旅有机结合,不断激发数字文旅消费潜能,赋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一是文旅跨界融合带来新活力。各地方政府充分利用短视频、直播、网络游戏的传播效应,全方位展示文化、美食、景点等特色,打造全新文旅名片,带动文旅产业和经济发展。截至12月,在线旅行预订用户规模达5.48亿人,较2023年12月增加3935万人,占网民整体的49.5%。二是沉浸式体验成旅游新亮点。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在文旅领域加速应用,给游客带来新体验。“五一”假期,全国首批42家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吸引消费者超430万人次,实现消费总额超过2.2亿元。三是微短剧渐成文旅娱乐内容领域新势力。截至12月,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人,网民使用率为59.7%。“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微短剧里看中国”“微短剧里看品牌”系列计划陆续启动,打造共生增长、开放包容的微短剧产业生态。

请点击下载报告:统计报告全文(PDF版)


1 第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1997-12-01

2 第二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1998-07-01

3 第三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1999-01-01

4 第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1999-07-01

5 第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2000-01-01

6 第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2000-07-01

7 第七次中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2001-01-31

8 第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2001-07-15

9 第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2002-01-30

10 第十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2002-07-16

11 第十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2003-01-16

12 第十二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2003-07-17

13 第十三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2004-01-23

14 第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2004-07-16

15 第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2005-01-21

16 第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2005-07-16

17 第十七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2006-01-18

18 第1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2006-07-22

19 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2007-01-19

20 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2007-07-20

21 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2008-01-24

22 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2008-07-19

23 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2009-01-22

24 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计报2009-07-16

25 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2010-01-15

26 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2010-07-15

27 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2011-01-18

28 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2011-07-19

29 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2012-01-16

30 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2012-07-23

31 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2013-07-17

32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2014-03-05

33 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2014-03-05

34 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2014-07-21

35 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2015-02-03

36 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2015-07-22

37 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2016-01-22

38 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2016-08-03

39 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7-01-22

40 第40次《中国互联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7-08-03

41 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8-03-05

42 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8-08-20

43 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9-02-28

44 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9-08-30

45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0-04-28

46 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0-09-29

47 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1-02-03

48 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1-09-15

49 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2-02-25

50 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2-08-31

51 第51次《中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3-03-02

52 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3-08-28

53 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4-03-22

54 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4-08-29

55 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5-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