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26日电 题:乌克兰矿产协议:披着和平外衣的资源争夺
新华社记者
美国媒体25日引述匿名乌克兰和美国官员消息报道说,美乌双方已就一项美向乌索要矿产资源的协议达成一致,乌总统泽连斯基将于28日赴美同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该协议。另据报道,乌克兰总理什梅加尔26日表示,乌克兰和美国“已准备好”矿产协议的最终版本,该协议将于26日晚些时候获得乌克兰政府批准。
分析人士指出,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三年后,这份拉锯数周、被白宫宣传为“将带来持久和平”的协议,实则是乌克兰在美国不断施压下的“城下之盟”。美国新一届政府推动解决乌克兰危机,其动机并非为了和平,而是图谋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这种“美国优先”的做法早已不是新鲜事。
这是2024年4月23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拍摄的美国国会大厦。新华社记者刘杰摄
拉锯后的协议
什梅加尔说,过去两周,乌美政府就签署相关协议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实际上制定了最终协议版本”,该协议名为“关于设立乌克兰重建投资基金规则与条件的协议”。
什梅加尔同时表示,乌方不考虑在没有安全保障的情况下签署任何协议,美国支持“乌克兰获得安全保障以建立持久和平的努力”。
“这是一笔数额非常巨大的交易。”特朗普25日在白宫对记者说。
据媒体此前报道,按照协议,美乌将共同设立一项基金,乌方会将本国石油、天然气、矿产等资源未来收益的50%注入该基金。美国将最大程度地拥有该基金产生的经济利益,将部分收入用于对乌克兰的再投资。协议不再包括乌克兰向美国所有的基金注资5000亿美元的内容,同时也不再要求乌方以两倍数额偿还未来任何美对乌援助。
强力施压
美国新一届政府上台不久就紧盯乌克兰的矿产资源。特朗普、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美国政府乌克兰和俄罗斯问题特使凯洛格等轮番登场,通过电话外交、社交媒体发帖、到访基辅等各种形式展开外交攻势和强力施压。
2025年1月20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第一资本体育馆,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新华社记者李睿摄
一段时间以来,美乌围绕矿产协议分歧突出。美国想利用矿产协议逼迫乌克兰交出本国矿产开采权,以补偿美国对乌援助,泽连斯基则认为美方“要价”过高,还不包括对乌克兰的安全保障,因此拒绝美方此前提出的协议版本。
为了逼迫乌克兰速签矿产协议,美国开启了“强压”模式:推动同俄罗斯直接谈判,将乌克兰排除在谈判桌外;在言论上连连向泽连斯基“开火”;威胁禁止乌方继续使用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星链”卫星网络服务;在联合国大会乌克兰问题紧急特别会议上对乌克兰等多国提交的决议草案投反对票……特朗普此前表示,将向乌克兰索要“任何我们(美国)能得到的东西”。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发表评论说,美国已变成基辅资源的交易型掠夺者。美国《华盛顿邮报》也刊文指出,美国新一届政府颠覆了美国近一个世纪以来处理全球事务的方式,使世界回到了强国向弱国索取贡品、通过胁迫扩张领土的时代。
美式勒索皆为利来
分析人士指出,美国加速推进对乌矿产资源控制,一方面是想实现对乌援助的所谓“回本”,另一方面旨在争夺关键矿产进行战略布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欧洲研究所所长亚当·图泽将该矿产协议形容为“一次非同寻常的勒索行为”。《华盛顿邮报》认为,特朗普政府将全球事务简化为成本收益核算,凸显了“美国优先”的政策立场。
美国盯上的乌克兰矿产资源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基辅经济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乌克兰拥有超过100种关键矿产资源,其中包括被广泛用于建筑、航天工业的钛和用于制造电动汽车电池的锂。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刊文说,关键矿产是“21世纪经济的基础,在地缘政治中有着重要战略意义”,同乌克兰的矿产协议是美国争夺未来产业主导权的战略布局。西班牙《机密报》网站发表文章指出,乌克兰危机已从地缘政治冲突转变为经济争端,“美国已将冲突的解决方案转向一种交易逻辑”。
尽管美乌就矿产协议达成一致,但协议落实仍面临多重现实因素制约。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网站发表文章说,目前乌克兰安全局势不明,基础设施受损严重,矿产开采成本高昂,困难重重。
2025年2月24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人们走过欧盟总部。新华社记者孟鼎博摄
与此同时,欧盟也瞄上了乌克兰矿产资源。据报道,欧盟方面24日向乌政府递交了一份矿产合作协议。同日,乌总理什梅加尔在乌克兰政府与欧盟委员会举行的联席会议上说,乌克兰重建为欧洲企业提供了巨大投资空间,乌克兰将向欧洲提供切实的“战略优势”资源。
分析人士指出,在跨大西洋关系裂痕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乌方的表态进一步凸显了美欧分歧,未来双方在乌克兰矿产上的竞争或将不断加剧。
新华社伦敦2月26日电 题:未和谈先分赃,美欧打响乌克兰矿产争夺战
新华社记者吴黎明
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和谈尚未有眉目,华盛顿与布鲁塞尔的算盘声已然啪啪作响。当美国总统特朗普高调宣布美乌矿产协议已“非常接近完成”,欧盟官员同一天捧着“互惠协议”空降基辅,硬是把这场西方世界的“资源分赃会”演绎成了21世纪地缘博弈的行为艺术。
早前,美国政府多次向乌克兰施压,要求其拿矿产资源或“任何我们(美国)能得到的东西”换取美方援助。24日,乌克兰副总理斯特凡尼希娜在社交媒体上敲下一行字:“美乌矿产协议已敲定几乎所有关键细节!”字里行间仿佛能听见美国经济大鳄们的掌声。
颇为反讽的是欧洲的“截胡”速度。就在斯特凡尼希娜发帖当天,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和欧盟委员会分管产业战略的执行副主席塞茹尔内联袂冒着暴雪莅临基辅,塞给泽连斯基一份矿产合作的“互惠”协议。塞茹尔内对乌克兰媒体表示,欧洲需要的30种关键矿产中,乌克兰可提供21种。
一段时间以来,欧洲一直标榜自己诚心诚意帮助乌克兰。然而,塞茹尔内那句“永不要求乌方达成任何不具有互惠性质的矿产协议”之承诺,在对比美国赤裸裸的索取时,竟显出几分“强盗讲礼貌”的黑色幽默。
事实上,这场“跨大西洋竞赛”的荒诞,恰似19世纪列强瓜分非洲的重现:当年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高呼“传播文明”,实则用刚果千万条人命换取橡胶暴利;如今美欧政客们举着“支持乌克兰”的招牌,眼里闪烁的却是矿产数据表和精炼厂蓝图。
历史总在换装重演,只不过掠夺者从戴着礼帽的绅士换成了有AI助力的官僚。1788年英国殖民澳洲时,宣称“此地不属于任何人”;2025年美国索要乌克兰矿产时,美国官员声称“目的是帮助乌克兰开发资源”,暗指原有资源未被有效开发。当特朗普要求“任何我们能得到的东西”时,与西班牙征服者皮萨罗勒索印加帝国的黄金如出一辙。
美欧双方往往打着“为你好”的旗号为军事干预洗白,为攫取经济利益涂脂抹粉。2003年美军攻入巴格达时,打的旗号是“民主和自由”,真实目的却被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在回忆录中泄露:“尽管政治上不方便承认,但所有人都知道的事实是,伊拉克战争主要是关于石油。”如今,当乌克兰危机和谈尚无结果,美欧公司的公关团队就已开始在布鲁塞尔和华盛顿的旋转门间穿梭游说了。
当然,比起祖辈的坚船利炮,现代资源猎手们更擅长用协议里的“条款”代替炮弹,用“结构性改革”取代殖民总督。如今乌克兰战场上,这套机制运转得愈发精妙:美国军援化作债务锁链,欧盟重建基金变身资源期权,泽连斯基政府每签一份协议,国家的发展命脉就被多套上一条绞索。
从历史的长镜头里看,从西班牙白银舰队到东印度公司货船,从美国石油寡头到欧洲锂矿巨头,强盗的基因始终流淌在西方地缘博弈的血脉中。当欧洲人宣称“乌克兰的未来在欧洲”时,他们心中盘算的矿产分布图或许比任何政治宣言更要诚实。
历史从未远去,只是换了台词。当有人欢呼矿产协议达成时,第聂伯河岸边的矿砂正随着硝烟翻涌——那或许是乌克兰被明码标价的又一声叹息。
新华社基辅2月26日电(记者李东旭)据乌克兰国际文传电讯社26日报道,乌克兰总理什梅加尔当天在电视节目中表示,乌克兰和美国“已准备好”共同开发乌矿产资源协议的最终版本,该协议将于26日晚些时候获得乌克兰政府批准。
什梅加尔说,过去两周,乌美政府就签署相关协议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实际上制定了最终协议版本”,该协议名为“关于设立乌克兰重建投资基金规则与条件的协议”。
什梅加尔同时表示,乌方不考虑在没有安全保障的情况下签署任何协议,美国支持“乌克兰获得安全保障以建立持久和平的努力”。
据美国和乌克兰媒体报道,乌总统泽连斯基28日或将访问美国并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上述协议。
此前媒体报道,美乌将共同设立一项基金,乌方会将本国石油、天然气、矿产等资源未来收益的50%注入该基金。美国将最大程度享有该基金产生的经济利益,并将部分收益用于对乌克兰的再投资。
新华社基辅2月26日电(记者李东旭)据乌克兰媒体25日报道,美国方面已就美乌矿产协议关键条款作出让步。按照新版协议,乌美将设立“乌克兰重建投资基金”,由两国共同注资和管理。
据乌克兰《经济真理报》25日报道称,新版协议规定,乌方将以自然资源、港口和与自然资源相关的基础设施未来收益的50%向“乌克兰重建投资基金”注资。美方在新版协议中作出重大让步,包括删除了此前要求乌克兰出资额需达到5000亿美元的规定,删除了将美国对乌财政援助算作美国对该基金出资额的规定。
报道说,美方还同意将美国完全拥有该基金改为美乌共管,双方对该基金控制权重将依据各自对基金“实际贡献”划分。此外,协议补充条款规定,“未经对方书面授权,乌克兰或美国无权单独出售或转让该基金股权”。
另据《基辅独立报》援引新版协议内容报道,该基金的资金来源不包括已为乌克兰国家预算作出贡献的资源,“这意味着乌克兰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商——乌克兰石油天然气公司和乌克兰石油公司的业务将不受协议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