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行业新闻 > 综合信息
 

二十四节气|今日谷雨

2025年4月20日3时56分,当太阳到达黄经30度时,便为谷雨。

谷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意味着春将尽,夏将至,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中国明代介绍栽培植物的著作《群芳谱》中有记载:“谷雨,谷得雨而生也。”谷雨将“谷”和“雨”联系起来,蕴涵着“雨生百谷”之意,反映了谷雨的农业气候意义。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与突泉县民俗非遗体验馆 联合出品

谷雨时节气温升高加快,降雨量增加。此时,光照充足,对水稻玉米,尤其是棉花的种植和生长较为有利。

我国古人将谷雨时节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意思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布谷鸟提醒人们播种,戴胜鸟落在桑树上。

处在暮春时节的谷雨,意味着春将尽、夏将至,此时冷空气大举南下的情况较少,但影响北方的冷空气“余威尚存”。4月到5月,气温明显回升,土壤干燥疏松,空气层不稳定,上层风动量下传,锋面气旋活跃,此时,我国北方的大风、沙尘天气比较常见。

在谷雨时节,与部分地区春雨贵如油相对应的,则是春旱。淮河流域是江南春雨和北方春旱区之间的过渡地区,从秦岭、淮河附近向北,春雨呈急剧减少的态势,这里的农田更加渴望一场透雨的滋润。

俗话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虽然谷雨时节的天气有其一般规律和特点,对于人们看天种地有一定的参考依据,但有些年份这个时节的天气也并不严格“遵守”节律,也有“不走寻常路”的时候。虽说“谷雨下秧,大致无妨”,但种田不能只求“大概”,参考节气的同时还要关注天气预报,根据天气变化采取措施,趋利避害。

“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谷雨时节,喝谷雨茶、食香椿、赏牡丹、走谷雨等习俗广为流传。

在南方,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芳烟)叫“谷雨茶”。其特点是细嫩清香,味道最佳,有清火的功效。北方则有食香椿习俗,亦称“吃春”,谷雨前后是香椿上市的时节。

自汉代以来,在陕西省白水县谷雨时节有祭祀文祖仓颉的习俗。传说中,仓颉创造文字,功盖天地,黄帝为之感动,以“天降谷子雨”作为其造字的酬劳,从此便有了“谷雨”节。

>>>点击查看<<<节气餐桌丨谷雨——雨润万物生

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谷雨代表着春季的终章。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此时,关中平原春雨如酥,农人播粟植棉、采茶祈丰,一场关乎生存与文明的交响,在黄土地上悄然奏响。

陕西,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的核心区域,其出土文物中深藏着谷雨节气的文化密码,这些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气象对话”。

节气与农事的交响

在传统农耕文化中,谷雨将“谷”与“雨”紧密相连,象征着“雨生百谷”的文化意义。谷雨时节,气温回升,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增大,正是谷类作物生长的黄金时期。陕西历史博物馆中,一柄锈迹斑斑的汉代铁锄静立展柜,其宽扁的刃口与关中平原出土的同类器物形制一致。考古学家推断,此锄专为疏松春雨浸润后的黏土设计。铁锄的力学设计降低了耕作强度,使“精耕细作”成为可能。陕西泾阳出土的汉代陶灶明器上,也刻画出农夫雨中执锄劳作的场景:细雨斜飞,秧苗初绿,远处仓廪隐约可见……一幅“谷雨润春耕”的画卷跃然眼前。

除了铁锄,陕西还出土了大量与谷雨农事相关的文物。如汉代的青铜犁铧,其锋利的刃口和精巧的设计,展现了当时农业技术的先进。这些犁铧在谷雨时节被广泛使用,而唐代的三彩陶牛、陶马,则生动再现了当时农田耕作的场景。

唐代彩绘打马球俑 图/马楠

节气与生活的诗意

谷雨时节,除了农事,还有诸多雅趣习俗。唐代何家村窖藏出土的鎏金仕女提罐陶俑,定格了长安贵族谷雨时节的雅趣:仕女高髻宽袖,手捧荷叶形茶罐,罐身錾刻缠枝纹,仿佛装着刚采摘的雨前茶。陆羽《茶经》记载:“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谷雨前后的茶,芽叶肥硕,唐人谓之“谷雨茶”,是祭祀、宴饮的佳品。

在陕西的茶文化中,“谷雨茶”有着特殊地位。许多文人墨客在谷雨时节,会邀上三五好友,围炉煮茶、吟诗作对。谷雨前后,亦是牡丹盛开的时节,故牡丹花亦称“谷雨花”。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国宝级瓷壶——青釉提梁倒流壶,壶身缠绕牡丹花纹,象征富贵与荣华。此壶造型奇特、工艺精湛,以凤凰身形作壶把,狮子之口作壶嘴,壶身呈圆形,盖、梁、身连为一体,有“倒注液体,翻转不漏”之奇。文人墨客们也会以牡丹为题材,创作诸多优美诗词和画作,将谷雨时节的美丽与浪漫定格在历史长河中。

节气与文明的唱和

在商洛市商南县仓颉纪念馆里,汉代“仓圣鸟迹书碑”静静矗立,碑面凿刻28个类似鸟兽足迹的符号,相传为仓颉初创文字的雏形。《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古人将谷雨与仓颉造字的神话关联,认为降雨是对创造文字的嘉奖。

明代壁画《天雨粟》直观呈现了这一传说:仓颉立于云端,粟粒如雨倾泻,田间农夫捧筐承接。谷雨日祭仓颉的习俗在陕西沿袭至今,民俗活动成为节气文化的重要组成。

从汉锄破土的闷响到仓颉庙的粟雨神话,陕西文物中的谷雨记忆,从未局限于农事本身。古人以器物铭刻时间,用仪式调和天人,书写着对自然的敬畏、对文明的追寻。(马楠)

“谷”字,原是镌刻在龟甲深处的秘密。

我们今天书写的“谷”和古人所说“穀”起初并非同一个字。在甲骨文中,“谷”字是两条溪流自山巅奔涌而下的象形。先民以刀为笔,在龟甲上凿出豁口的山形,两笔清泉蜿蜒而下,恰似神明用月光打磨的银簪,将山峦劈成滋养万物的沟壑。这个诞生于商朝祭祀火光的文字,最初只是对自然地貌的摹写,却在农耕文明的晨雾中悄然蜕变。

甲骨文中的“谷”字和“雨”字

殷商时期,我们的祖先已经五谷齐备,在《甲骨文合集》中编号为“9946正乙”的一片甲骨上,多次出现“年”字。在商代,“年”字并非指一个太阳回归年的周期,而是指收成和年景。甲骨文的“年”字,类似一个人扛着一捆谷物的样子。从甲骨文字和殷墟发现的谷物遗存来看,商代晚期已经形成了禾、黍、稻、菽、麦为主的农业结构。

在《周礼·天官·大宰》中,还提到了“九穀”的概念,具体包括黍、稷、秫、稻、麻以及大小豆和大小麦等。或许,古人观察到谷类作物“禾”的籽实外层通常覆盖着一层壳,于是赋予了它们一个共同的名字——穀。

渐渐地,人们发现山涧冲刷出的沃野里,那些低垂的穗实与裂谷有着相似的谦卑姿态。于是“谷”字生出新的枝蔓,撇捺为犁,横竖为渠,在《说文解字》中便有“百谷之总名”的释义,如同溪水漫过石缝,自然浸润出丰饶的谷地。

《诗经·下泉》中有“芃芃黍苗,阴雨膏之”的诗句。 茂盛的青青麦苗在细雨的滋润下茁壮成长,这正是人们心中最理想的谷雨节气景象。

在古人的陶罐里,五谷不仅是五种作物,而是用不同颜色的丝线编织的生存密码:黍是黄土高原上的点点金砂,菽在黄河滩涂铺展翡翠绒毯,麦浪翻卷着青铜器表面的饕餮纹,稻穗低垂处泛起长江流域的银鳞。这些颇具“地气”的名词,在古籍中长出生命的年轮。

博物馆里三千多年前的碳化稻谷仍在沉睡,它们曾在云梦泽的波涛里见过屈子的峨冠,在都江堰的清流中浸润过李冰的蓑衣。这些穿越烽火的谷粒,比任何青铜铭文都更接近文明的本质:当我们的祖先放下石矛捧起耒耜,当第一个“谷”字从山形裂痕变为穗实,我们渐渐读懂大地用季候写的情书。(马超 任可

暮春时节,江南地区烟雨氤氲,华北平原麦浪翻涌。当太阳到达黄经30度,天地间仿佛被施了魔法,细密的雨丝如同一张温润的网,将“雨生百谷”的古老智慧轻轻洒向人间。这个承载着农耕文明密码的节气,在物候更迭与农事变迁中,始终保持着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

相传谷雨节气的由来与中华文字始祖仓颉造字有着密切联系,这个充满神话色彩的传说,隐喻着先民对文字的尊崇,体现出谷雨节气与农耕文明的深刻关联。自周代起,先民便根据星象观测,将此时节定为春耕的重要节点。

青铜提梁倒灌壶 图/马楠

三候观天知农时。谷雨物候犹如大自然编排的舞台剧:初候“萍始生”,静水之上浮萍舒展,如翡翠缀满镜面;次候“鸣鸠拂其羽”,布谷鸟振翅清啼,催促农人播种;末候“戴胜降于桑”,头戴凤冠的戴胜鸟栖落桑枝,预告蚕事将起。这些物候密码,指导着农人把握“谷雨前,好种棉;谷雨后,好种豆”的播种时机。此时华北冬小麦拔节孕穗,江南早稻插秧正酣,天地间奏响春耕交响曲。

雨前茶香绕春垄。“谷雨收寒,茶烟飏晓”,此时的茶园最是忙碌。茶农们抢摘的雨前茶,因得“贵如油”的春雨滋润,叶质柔软、香气清冽。在西湖龙井产地,采茶工人指尖翻飞如蝶,每日采摘嫩芽可达两万余枚。北方的麦田里,灌溉沟渠纵横如网,农人手持长柄铁锹巡田放水,确保“谷雨麦怀胎”的养分供给。

谷雨民俗是农耕文明的活态传承:在江南,茶农将新炒的雨前茶互赠品尝,谓之“吃谷雨茶”;北方人家摘下香椿嫩芽,制成“雨前香椿嫩如丝”的时令美味;胶东渔民举行盛大祭海仪式,樯橹林立的渔港里,渔民将肥猪抬上供桌,祈愿“骑着谷雨上网场”;洛阳牡丹盛放,“谷雨三朝看牡丹”的习俗自唐代延续至今,姚黄魏紫间流淌着“国色天香动京城”的盛世景象。

站在现代农业的视角回望,谷雨不仅是指导农事的历法刻度,也提醒我们布谷啼春、雨润万物的自然韵律。(作者:李政,系中国农业博物馆助理研究员)

新绿涨满山坳时,采茶人的脚步惊醒了山雾。

“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谷雨是采春茶、品春茗的重要时节。

谷雨节气前夕,一个细雨绵绵的清晨,四川成都夹关镇。这里曾是著名的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重要驿站,拥有2300多年历史。我踩着湿漉漉的青石板往茶山走去,眼前茶垄像绿浪一样从邛崃山脚铺下来,露水将芽尖坠得发亮。茶垄间浮动着鹅黄的竹篾斗笠,采茶孃孃的手指翻飞如蝶,她们把雀舌般的嫩芽轻轻掐断,茶叶落进竹篓的沙沙声,混着远处布谷鸟的短调。此刻,《桐庐竹枝词》中“谷雨村村摘嫩芽,纷纷香气出篱笆”的景象,在四月的晨光中具象化。

唐代彩绘陶托盘女俑 图/马楠

“妹儿你看,掐这种一芽两叶的嫩梢,要像捏小娃儿的手那样轻。”见我盯着她的手出神,采茶孃孃捏住茶梢向我示范,告诉我茶叶摘下来不能紧捏,在篓中不能紧压。我学着她的样子,将手指贴上茶梗,沾上青涩的草木香。

白沫江在渐疏的雨声中涨了三分,游客渐渐多了,人们坐在江边喝茶聊天,好不闲适。

茶摊老板娘递来玻璃杯,水流冲开茶叶,雀舌般的芽叶在杯中舒展,香气宜人。“谷雨茶经泡,抓把茶叶能喝整天。”她说这话时,对街五金店老板正往搪瓷缸里添第三泡茶。

镇上人说,“谷雨茶”又叫“二春茶”,真正的“谷雨茶”特指谷雨这一天采摘制作的茶,此时温度适中、雨量充沛,茶树经过一冬休养生息,春梢芽叶肥硕,最宜饮用,冲泡后汤色更浓,还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民间认为,喝谷雨茶能清火、明目,对身体大有益处。

时至中午,古镇饭店的木门被“吱呀”推开,焯过水的香椿拌着雪白豆腐,新摘的春笋煨出奶白浓汤,敲开味蕾的春天。“雨前香椿嫩如丝,雨后椿芽如木质。”谷雨前后正值香椿上市,在镇上菜摊,绛紫色的香椿芽在竹筐里码成小山。

晚风捎来江水的潮湿,班车摇摇晃晃驶出古镇时,茶山褪成青灰的剪影。听茶农说,等这场雨下透,就该给茶苗追肥了。我揣着一包茶叶回程,想着,春天的好雨水,都要酿进秋天的茶汤里。(闫辰宇

策划:包宁  制作:李响  设计:丁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