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行业新闻 > 综合信息
 

联合国开会,中国代表直接说中文?日韩为啥没资格说本国语言?


联大或安理会上,经常能看到中国代表全程用中文发言,表达自如、底气十足;而日本、韩国代表却不得不说英语,哪怕满脸不适应也得硬着头皮念稿。很多人会疑惑,这为啥中国能用自己的语言,而日韩却不能?


在联合国这样的国际场合,用本国语言发言,本该是国家主权的自然体现。但现实却告诉我们,这并不是所有国家都享有的待遇。比如中国的代表,从始至终用中文发言,由专职译员同步翻译成六种官方语言之一;而日本、韩国等国的代表却需要用英文表达,即便母语水平更高,发音更标准,也不能“随心所欲”。
这是为什么?联合国在1945年成立时,设定了六种官方语言:中文、英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这些语言之所以被选中,是因为它们或代表了二战战胜国,或有极大的使用人口,或在全球范围有广泛的影响力。


联合国大会上设有专职翻译系统,每种官方语言都有实时翻译员,如果你讲的是这六种语言之一,就可以直接发言,别人自动同步听译。讲别的语言?对不起,要么自己带翻译,要么改说英文,毕竟翻译资源有限,不是每种语言都有配套服务。
所以,中国代表讲中文是“理所应当”,日韩代表讲英语是“别无选择”。这不是“谁更礼貌”的问题,而是“谁更有资格”的问题。中文之所以成为联合国官方语言,是凭实力“赢来的”。
中国是联合国的五大创始国之一,拥有常任理事国身份,这本身就已经奠定了语言地位的基础。中国在1971年恢复合法席位后,逐渐恢复并强化了中文在联合国的官方语言地位。从1973年起,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的正式文件开始提供中文版本。


其次,中文的使用人群是全球最多的。单是中国大陆人口就超过14亿,再加上东南亚的华人群体、全球学习汉语的学生,中文的覆盖范围远远大于日语和韩语。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已经是全球第一工业国、第一制造国、第一贸易国,GDP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军事上,中国也是全球仅有的拥有完整核威慑体系的大国之一。语言国际化的根基,是国家综合实力。一个说话有分量的国家,它的语言,才会被世界认真对待。
日韩虽然发达,但没有常任理事国地位,也没有广泛的语言传播影响力,加之在国际战略格局中往往处于“美国附庸”的角色,语言地位自然就上不去。哪怕在经济数据上亮眼,也没法在联合国拿“说母语”的资格。


日韩不能用母语发言,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深层的是国家身份的焦虑和文化自信的缺位。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和韩国对英语的依赖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日韩,英文广告随处可见,企业命名大量使用英文缩写,甚至很多高校鼓励用英文发表学术论文,以便“走向国际”。表面看是“国际化”,但本质上是一种语言依赖症,一种身份焦虑的体现。
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日韩在历史上长期受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深度影响。二战后,美国对日韩实施全面的军事与制度控制,语言和文化自然被深度植入。而作为“半主权状态”的国家,它们在国际事务中更多扮演的是配角、附庸,而不是主导者。


更有意思的是,日韩对中文的态度也非常微妙。一方面,他们在经济文化上不断学习中国,比如汉字文化、传统礼仪、科技技术上的合作;另一方面,在语言和文化主权上,又害怕“被中国影响”,于是转向西方文化寻求“保护”。
所以,当他们在联合国只能说英语时,其实也暴露了自身在国际舞台的尴尬定位—既想拥有东方文化身份,又舍不得西方阵营的庇护。这种“既要又要”的路线,最终让他们在语言话语权上丧失了独立性。


与此同时,中文的国际影响力正在以一种悄无声息但坚实有力的方式快速扩展。截至目前,全球已有近80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新加坡、马来西亚、俄罗斯甚至部分非洲国家都把汉语设为选修甚至必修课。越南的一些学校也开始开设中文课程。
孔子学院在全球超过160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海外中文学习人数突破3000万人。中国的电商、科技、影视、动漫等内容出海,也带动了对中文的兴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主动学中文,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看懂中国”。


语言的背后,是文化的输出;文化的背后,是制度与价值观的认同。中国不靠军事扩张、不靠文化侵略,而是通过经贸合作、教育交流、技术分享,让世界慢慢接受、适应、甚至主动拥抱汉语。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中国稳固的国家实力,是中国在全球秩序中的不断上升,是大国影响力由“硬实力”向“软实力”的过渡过程。


今天我们看到中国代表在联合国用中文发言,流畅自如、底气十足;日韩代表则要拿着英文稿件,一字一句地念,甚至还可能口音严重被误解。这一幕,表面是语言差异,背后却是国家地位和话语权的真实写照。
汉语成为联合国官方语言,不是别人施舍的“荣誉”,而是我们一步步打拼出来的结果。从战火中站起来,到全球最重要的制造国,中国已经用实力证明了“说母语也能让世界听得懂”。


日韩不能讲母语,并不意味着它们的文化不重要,但说明了“语言地位”不是靠喊口号争来的,是靠国家真正的独立性、文化自信和战略自主换来的。未来,如果它们还继续深陷美国框架,只能永远讲别人的话、走别人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