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感悟时代发展的真实记录——-法国摄影大师的珍贵礼物

雷(Yann Layma),是继布列松、马克•吕布和刘香成等摄影大师之后,专注拍摄中国时间最长、地域最广的西方摄影师。他对中国充满了感情,三十年间足迹踏遍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敏锐地捕捉到这个具有厚重灰色调的国度在20世纪末对变革的渴望、对新鲜事物的痴迷,通过他的视角,全面呈现1985—2000年间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的日常生活、经济起飞和社会巨变,将新旧交替时期的种种微妙和激烈之处真实地传递出来,真实展现了那段逐渐远去的历史。

著者简介:

阎雷(Yann Layma),1962年生,法国著名摄影师。1984年,他获准自由进出巴黎爱丽舍宫,为当时的总统密特朗拍摄了一年政坛生活,成为法国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摄影师。1985年,他还曾借机进入朝鲜,成为第一个进入朝鲜拍摄的西方摄影师。

1985年,阎雷以自由摄影师的身份首次来到中国,30年来共拍摄了60多个关于中国的摄影报道,出版了4本关于中国的著作。他的大型摄影集《中国》于2004年在全世界6个国家同步发行,印量达几十万册,这也使他成为在西方影响最大的中国题材摄影师。2005年,他因在中法文化交流方面的突出贡献而被授予法国骑士勋章;2011年,当选《泊客中国》评选的“中国因你而美丽”11位“文化行者”之一。

编辑推荐:

·《昨天的中国》畅销全球的大型摄影集《中国》的最新精编版,也是阎雷行走拍摄中国三十年作品首次在国内出版。

·作者聚焦最纯粹、最率真的日常生活,一张张饱含温情的照片,仿佛在向观者述说背后承载的美丽故事。

·书中的照片记录了这个巨变中的东方古国的方方面面,呈现最鲜活、最富生命力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记忆。

法国摄影大师拍摄中国30年,呈现出最真实的80年代!

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什么样子?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一切淳朴、鲜活,而又生机盎然。大量新鲜事物的涌入、社会风气的开化、快速发展的进程……让这片古老的东方土地上出现了一个个有趣、奇妙的景象。

而在那时中国的街头,有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正拿着相机,近乎贪婪地按下关门,捕捉下一个又一个珍贵的画面。

这个人就是法国摄影师阎雷(Yann Layma)

他来自法国,却最爱拍中国。

1985年,他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

如今30多年过去了,阎雷几乎走遍了全中国,无论是繁华发达的北京、上海、广州,还是质朴天然的云南、贵州、新疆,无一不留下了他的足迹。

而他的镜头里也记录下了最真实的中国人,至今再看仍旧让人感到无比生动,犹如眼前展开一幅众生百绘图。

在那时的中国,很多人都未曾见过外国人,阎雷走在马路上,常常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不少人会拍着身边人的肩膀喊着:“快看!那边有个外国人!”

而作为外国人,阎雷却从未在中国感到格格不入。

相反他在中国拍摄期间从未遭到过人身或财产的威胁,在他眼中,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友好的国家之一。

因为对中国文化的仰慕与热爱,他曾这样写道:

“多少次我惊喜地发现自己身处如此淳朴的氛围,那么有特色,充满热情和欢笑,在尊重彼此的文化的前提下,不时分享共同的奇妙发现。我对探索中国的热情始终未曾动摇过。”

正是出于这份滚烫的热爱,阎雷充满情感地捕捉下了80年代最具蓬勃生命力的画面。

在北京颐和园,他拍下正在热恋的男女。

白日之下,一对爱侣坐在长椅之上,旁若无人地亲密拥抱在一起,脸上洋溢着恋爱的甜蜜、幸福与喜悦。

北京的清晨,一群小学生们正在排着整齐的队伍跑步,略冷的天气让他们每个人脸上都变得红扑扑的,但是他们身上却跃动着纯真与活力,正如清晨冉冉升起的朝日。

在长安街上,穿着时髦的摩登女郎正骑着自行车等红绿灯,摩登套装、高跟鞋、紧身牛仔裤、黑色丝袜……无数穿搭即使放在今日依旧毫不过时。

而在大同开往北京的绿皮火车上,那时的乘客们还没有智能手机作伴,整个车厢里充满了热闹的人情味,人们聚在一起聊天 、说笑,而一位乘坐硬卧的女孩则倚在门口对着镜头露出羞涩的笑容。

阎雷的镜头里记录下了80年代中国人的精气神,充满了温情,又洋溢着生命力。

这一张张照片,仿佛给我们打开了时间的大门,让我们感受到了来自80年代的温度与色彩。

用阎雷的话说:“那是一个很好的时代,可以说是自由的开始,也是追逐自由的开始”。

更重要的是,通过阎雷所记录下的缩影,让我们清晰看到了历史的变化与时代的发展。

在三里屯曾经的胡同四合院前,停泊着一辆锃亮、气派的小轿车,连路过的清洁工人在工作时也忍不住观赏,而如今这里已经成了劳斯莱斯和宾利的展厅。

在当时交通并不发达,大多数人出行的代步工具都是自行车,往往看到父母骑着自行车带着孩子上下学、出去玩,甚至有的小孩会在自行车后座上打瞌睡。

而停车场更是停满了各式各样的自行车,而如今马路上的自行车越来越少,公交、地铁越来越便捷,到处都是私家车的身影。

而在当时的商店、机构中,工作人员算账还在用算盘,噼里啪啦拨动算珠来计算金额。

而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算盘早已被淘汰。

时至今日,大概连会使用算盘的人都少之又少。

那时北大的宿舍也如此简朴,墙壁发黄、空间拥挤,相比如今高校的住宿条件不知道恶劣多少倍。

这样一个个珍贵的画面,让我们看到了曾经的中国,看到了时光的流逝与社会的巨变。

而阎雷不仅爱拍摄城市中的人与景,还把镜头伸向了更深、更远的地方。

作为拍摄中国时间最长、地域最广的西方摄影师之一,阎雷拍过中国众多少数民族,四川藏民,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侗族,哈尼族。

其中,他与哈尼族人的渊源最深。

在2013年,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阎雷是最初的发现者,是他把哈尼梯田带到了全世界。

阎雷曾在哈尼族人世代居住的元阳生活长达6个月,完成了名为《山的雕刻者》的电影及画册。

不仅让世界人看到了哈尼族人的生活,也留住了无数关于哈尼梯田的震撼影像,在当时引发了巨大的关注与轰动,被西方媒体誉为“十大未发现的人类奇迹”、“新发现的世界七大人文景观之一”

如今的阎雷已经年近六旬,而他已拍摄了60多个关于中国的摄影报道,60多万张关于中国的照片。

可是在他眼中的中国依旧充满魅力,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他认为“抓拍一张照片和抓一只蝴蝶是一样的,是捕捉下最漂亮的一瞬间。”

他依旧在坚持不懈地捕捉中国之美。

一图胜千言,每一张图片都在无声诉说着他对中国从未改变的无尽热爱,宛如他30年前初次踏上这片土地那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