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感悟中美搏弈中国大国外交智慧——李嘉诚卖港事件有更多解决选项

李嘉诚卖港事件持续发酵,为什么国家至今不出手解决,这里面有很多考虑和选项,可谓是稳坐钓鱼台以不变应万变!

铺天盖地大量的舆论已经把李嘉诚钉在历史耻辱柱上,跑是跑不掉的!只有一条路可以选择,那就是停止交易,把计划的交易转换新的交易标的,当事人承担违约责任!李嘉诚无论如何承担不起这宗交易背后的政治搏弈,那就是国家发展战略的大格局大智慧!

此事最后结局已经明了,那就是转卖给应该获得的一方!但是,李嘉诚的灵魂已经出窍时日不多了!

大道理

2025年3月27日20:35:39

李嘉诚将巴拿马港口卖给美国,我们为何选择“不干预”?答案来了

近期,李嘉诚旗下长和集团以228亿美元向美国贝莱德财团出售巴拿马港口股权的交易引发热议。部分网民质疑“中国为何不阻止”,但若从大国战略视角剖析,此事恰恰折射出中国在国际规则与地缘博弈中的清醒认知与外交智慧。


一、交易本质:商业行为与地缘政治的复杂交织
长和此次出售涉及巴拿马运河两端关键港口(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90%的股权,以及全球23国的43个港口资产。表面看,这是长和“避险情绪”下的商业决策——巴拿马港口对集团利润贡献不足1%,且面临美国政治施压风险。但深层逻辑则是地缘格局的悄然变动:
美国战略挤压:特朗普政府多次宣称要“收回巴拿马运河”,并以“国家安全”为由施压巴拿马政府,直接导致长和经营权面临合法性审查。
资本暗战:贝莱德财团背后有美国主权基金身影,交易实质是美国资本时隔26年重掌巴拿马运河港口经营权,呼应特朗普“印太战略”布局。


二、中国为何“不阻止”?三大战略逻辑
针对网民疑问,需理清三个关键点:
主权原则不可动摇
巴拿马作为主权国家,有权自主决定港口运营权归属。中国始终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这与美国长臂管辖形成鲜明对比。2017年巴拿马与台“断交”并承认“一中原则”,正是基于对主权平等的尊重。若此时以政治手段干预商业交易,反而损害国际社会对中国外交原则的信任。


商业信誉高于短期得失
和记黄埔作为香港企业,其决策需遵循市场规律。尽管美国施压是交易诱因,但长和选择“高价套现”(交易作价较资产净值溢价显著),本质是商人避险本能。中国若强行干预,将破坏“遵守国际规则”的形象,反伤及“一带一路”项目的长远信誉。
全局布局对冲风险
中国在拉美已构建多元化合作网络:
基础设施:牙买加南北高速、阿根廷光伏电站等项目树立互利标杆;
贸易韧性:2022年中拉贸易额突破4500亿美元,投资存量超4500亿美元;
物流替代:中欧班列、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等布局分散对单一水道的依赖。
个别港口股权的变动,难撼中国在拉美的经济影响力。


三、美国战略意图与中国的应对智慧
美国借此次交易释放双重信号:
经济围堵:通过DFC(美国国际开发金融公司)等机构,2022年对拉美基建投资达23亿美元,试图以“资本+政治”组合拳挤压中资空间8;
规则霸权:以“数据安全法案”等名义,迫使企业剥离敏感资产(如汇量科技出售Mintegral业务)。
对此,中国选择“以柔克刚”:
坚守市场化:中资企业如华为、小米凭技术优势打破封锁,而非依赖政府干预;
法律反制:通过《反外国制裁法》等工具,为海外利益提供“护城河”;
舆论拆解:外媒渲染“中国资本撤退拉美”时,以阿根廷锂矿投资、巴西5G合作等事实反击叙事陷阱。


四、启示与展望:大国博弈的“围棋思维”
此事给予三点战略启示:
规则即武器:维护多边贸易体系,倡导WTO改革,抵制美国“小院高墙”策略;
风险多维防控:企业出海需建立政治、法律、文化风险评估体系,避免“单线作战”;
避免对抗陷阱:不随美国“新门罗主义”起舞,以“一带一路”深化南南合作,扩大“朋友圈”。


当前,中美博弈已从贸易战升级为“规则定义权”之争。中国选择“不阻止”长和交易,并非示弱,而是以更高维度的战略定力表明:真正的强者,无需靠干预他国商业决策证明实力,而是以技术突破、产业升级和全球合作赢得未来。
正如巴拿马运河百年沧桑所示——殖民者争夺霸权,终成历史尘埃;唯有尊重主权、互利共赢,才是穿越地缘迷雾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