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商界巨头,一位是李兆基,今年3月17日以数不尽的荣誉和光环安详辞世,留给后人太多太多的怀念和崇敬,此生无憾此生值得此生无价!
而另一个是李嘉诚,这位与李兆基同龄同行又同姓的世纪大亨,曾经叱咤风云翻云覆雨把世界玩的团团转的大富豪,进入他人生最后的滑铁卢,末了末了还是被自己不光彩的人生埋了单,成为出卖国家利益不良商贩的宿命盖棺定论铁板钉钉!
人生就是善始善终,恶始恶终,是非分明,天地无私,悟透几人?!啥是你的?——名声万贯财富换不来!
大道理
2025年4月7日01:01:06
大结局?港口卖不成了,李氏集团开始找后路,李嘉诚父子划清界限
2025年4月,97岁的李嘉诚罕见地成为全球舆论焦点。一场涉及巴拿马运河港口的交易,将这位昔日的亚洲首富推向了中美地缘博弈的风口浪尖。原定于4月2日签署的港口出售协议,因中国政府的强力介入而搁浅,长和集团市值蒸发超780亿港元,次子李泽楷紧急切割家族资产,一场资本与国运的较量,最终以“卖港不成、父子割席”的结局暂告段落。但这场风波背后,是华人资本家族在全球变局中的生存困境,更是国家利益与资本扩张的终极碰撞。
李嘉诚拟出售的巴拿马港口,位于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两端,占据全球航运的“黄金水道”。全球约6%的贸易量依赖这条航道,而中国商船通行量占比高达21%。一旦港口控制权落入美国贝莱德财团之手,中国航运可能面临美国加征通行费、限制通航等打压,直接威胁国家贸易安全。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公开支持贝莱德收购,直言“乐见中国失去港口控制权”,暴露了交易的战略意图。特朗普政府此前多次威胁“武力收回巴拿马运河”,并计划对中国商船征收每条400万美元的通行费。而中国外交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三部门联合出手,以反垄断审查叫停交易,并警告“国家利益不容侵犯”。
长和集团以190亿美元出售港口,表面是“高位套现”,实则选择在中美对抗升级时向美方递上战略筹码。这种“在商言商”的逐利行为,被中方视为对国家核心利益的背叛。正如官媒批评:“商人可以逐利,但不能以牺牲民族命脉为代价。”
交易叫停后,李泽楷旗下盈科拓展集团迅速声明“业务完全独立于长和”,试图隔离风险。此举被解读为李氏家族的“Plan B”——通过切割资产,确保次子一脉不受牵连,保留家族财富火种。
长和集团同步释放“拆分全球电信业务赴伦敦上市”的信号。该业务年利润占比25%,主要覆盖欧洲市场。若分拆成功,既能规避中国监管压力,又可向英美资本示好,为家族保留退路。然而,英国工党政府正酝酿将电信业国有化,此举可能沦为“竹篮打水”。
李泽楷近期低调现身中国发展高层论坛,释放“亲陆”姿态;而李嘉诚则坚持推动对美交易。这种“两头下注”策略,实则是家族在全球化退潮下的无奈选择。但中美博弈已非骑墙可解,官方明确表态:“国家利益前,不容左右逢源。”
李嘉诚早年依托香港与内地崛起,却在中美对抗中选择“脱亚入欧”,将六成资产投向英国基建、能源领域。此次港口交易,彻底暴露其“资本无国界”的投机本质,导致舆论反噬——“李家的城”崩塌于民族大义前。
长子李泽钜执掌长和系后,因埃及港口投资失败、创新乏力备受诟病;次子李泽楷虽以“小超人”闻名,却因激进投资多次陷入危机。97岁的李嘉诚不得不在风烛残年亲自操盘,暴露家族传承的深层裂痕。
长和集团的困境折射出跨国资本的脆弱性:中美博弈加剧、民族主义升温、监管壁垒高筑,昔日“自由市场”神话破灭。李嘉诚试图以资本力量周旋于大国之间,却沦为双方博弈的牺牲品。
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封禁TikTok,中国以同样逻辑叫停港口交易,表明全球已进入“战略安全优先”时代。任何触碰红线的资本行为,终将遭致反噬。
东南亚华商曾以“效忠所在国”立足,但李嘉诚的案例警示:当资本与母国利益冲突时,必须重新定义身份认同。华为、曹德旺等企业的“本土深耕”模式,或成更可持续的选择。
中国加速推进“一带一路”、中欧班列、秘鲁钱凯港建设,减少对巴拿马运河的依赖。这场博弈不仅是港口之争,更是全球物流主导权的重构。
港口交易暂缓,绝非终点。对97岁的李嘉诚而言,这是个人声誉的崩塌,更是华人资本旧模式的谢幕。当国家利益成为不可逾越的底线,任何试图“左右逢源”的投机都将被时代洪流吞没。而李氏家族的命运,终将取决于:他们能否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重新找到与国运同行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