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2008年山西出土一口金棺,为什么12年后才打开?专家:里面的东西太重要

考古学家在山西龙泉寺遗址中挖出了一口金棺,虽说这些学者都想打开棺椁一探究竟,但这一次他们却没立刻动手开棺,反而是等了12年才开启了这口金棺!

龙泉寺下,藏有地宫

山西太原的龙泉寺在2008年的时候经历过一次整修,在修复寺中的蓄水池时,维修工人发现了水池底下有些异样。因为在他们用工具清理池底淤泥的时候,碰到了一块硬物。

随后,维修工人就在水池的下方挖出了一块又一块的长形石头。这些石头上雕刻着不同的花纹图案,看上去有些年代了。工人觉得这些可能是古物,于是,就将现场的这个情况告诉了文物所的所长张志敏。

他在听完了工人的描述后,就猜测到水池下面可能是座古墓。因为这龙泉寺可是始建于辽朝年间的一座古寺,历史非常悠久。

为了证实这个猜想,张志敏就通知了考古学家。考古队迅速赶到,并对这里的开展了勘查工作,他们在工人挖出石块的地方继续往下深挖,就看到了古墓的地宫入口。

这个发现让在场的人员非常兴奋,因为大家都想知道龙泉寺下是不是有座大墓,毕竟这里风水极佳。然而,地宫大门在被打开后,大家却略感失望。

通常来说,古墓地宫中会设有一个存放着墓主人棺椁的主墓室,以及堆放着随葬品的耳室,但是龙泉寺下的地宫中却只有一间墓室,里面也只摆着一个石匣!

地宫的格局是坐北朝南的,俗语有云“坐北朝南。皇帝位。坐西向东。富贵家”,而且这地宫门前还放置着石象生,这是古代帝王或者朝臣才有资格使用的墓葬规格。

在还未开启地宫之前,考古人员猜测墓主人可能是古代的王公贵族。但结果却令人们有些失望。

考古人员发现,墓室四周的墙壁上刻有唐朝年间的壁画,只不过因年代久远,这些画作也被腐蚀得残破不堪。为了弄清这间地宫的主人是谁?考古人员将目光重新放回这石匣之上。

石匣的外部刻有繁复精致的花纹装饰,还有一些陌生的文字,经过鉴定,这些文字所代表的都是人名。

于是,考古人员就将石匣打开了,而这石匣中其实“别有洞天”,它里面装着一个精致的鎏金铜棺椁!旁边还有一些木棺的碎片,这说明铜椁之外曾经还有一层木椁,只不过被风霜腐化了。

五层棺椁,非同寻常

尽管已经过去了数百年之久,可这口鎏金铜棺椁未褪色,还是那样得耀眼夺目。

此外,在铜椁上配以上古四神的铜饰,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虽然说墓中出现神兽装饰并不罕见,但龙泉寺是座佛寺,而这四神则是道教中的守护神,佛教与道教是两种不同的宗教。

出于好奇心的驱使,考古学家就开启了这铜椁。然而在这层棺椁之下,竟是一个银质棺椁。在这银棺之上也出现了四神装饰,只不过这里的花纹要比铜椁的更为精致。

除了这四神外,银椁上还刻着一只仙鹤。值得一提的是,仙鹤的头顶上还镶嵌着宝石。但是这银椁的外层系着一根绸带,虽说绑很很紧,可考古人员还是将其成功解开了。

接下来就到了开启银椁的时刻了,在打开后,考古学家看到了一口熠熠生辉的金色棺椁,而在这金棺之上同样也系着一根丝带,还打上了个蝴蝶结。

其实在拆解到了第三个棺椁的时候,考古学家就已经感觉到这件文物的不一般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古代社会是有着严格的丧葬规定和棺椁制度的。

这棺椁制表示的是死者身份和等级的棺葬制,古人会将死者装于木质棺材中,但这木头容易腐烂,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他们会在木棺的外层套上石椁。

套用的石椁层数越多,则代表木棺中的死者身份地位越高。而这龙泉寺下地宫中出土的是这五层棺椁,分别是石、木、铜、银、金。

自周朝时起就对这棺椁制有着明确的规定,“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由此可见这地宫的主人身份一定是非常贵重的。

然而就在考古学家想开启最后的那层金椁之时,他们却被难住了。原因是他们不知道以目前现有的技术是否能将金椁内的物品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

而且,第二层木椁已随时间腐朽了,可这第五层金椁上的丝带蝴蝶结却没有被损毁,依旧完好。假如强行拆解的话,这蝴蝶结可能也就被破坏了。

于是,考古学家就决定将这金椁给封存起来,等到日后考古技术发达之后,再将其打开。这一等,就是12年!

尘封12载,金椁才开启

虽然当时没有能力打开金椁,但却可以用X光对棺椁进行扫描,去大致探知里面装了什么。

经过扫描后发现,金椁里盛放着数十颗珠子。在联想到这间地宫是位于龙泉寺下,专家猜测这些珠子很可能是舍利。

舍利是什么?这是高僧的遗体在火化后所留下的遗骨。在佛教中,舍利是由修行功德炼就的,多作坚硬珠状。如此重要的佛教圣物,可千万不能被损毁,所以这些专家才不敢轻易开棺。

到了2020年,考古学家才将这口金椁打开。这群专家先是利用化学加工技术将蝴蝶结丝绸恢复到原本具有弹性的状态,再用精密的仪器在不损毁这绳结的情况下,将其取下。

正如当年专家猜想的那样,金椁内存放的是23颗舍利。可是为什么存放佛教高僧舍利的棺椁上会出现四神图案呢?

这是因为自汉朝年间起,四神就广泛被应用于墓室、宫殿建筑中。在棺椁之上雕刻四神,是希望死者在四神的引领下能早登极乐。

这龙泉寺下的棺椁是唐朝年间的产物,所以四神也不单单只被当作道教元素来使用。应用于佛教高僧的棺椁之上,也是为了彰显出棺椁之内高僧的地位尊崇。

虽然等待了12年,但这漫长的等待也是值得的,因为在没有损害到金椁的前提下将其开启了。假如在科技水平还不充分的年代将其开启,很可能就会致使棺椁内的物品时失去原本的价值。

毕竟,金椁之中存放的是23颗舍利,舍利可是世间难寻的佛门无价之宝


听得见的博物馆,大家好,本期节目中将要为大家介绍的是太山龙泉寺又一精华——唐代佛舍利之五重棺椁。

2008年5月8日,太山文管所因消防蓄水池年久渗水,正组织工人在蓄水池旁进行开挖,即在距龙泉寺东100米的山前坡地新建蓄水池。上午10时左右,突然碰到了坚硬的石板,随后陆续出现了石条、石块等物件,之后,竟然出现了一个“石门”。埋葬于太山龙泉寺唐代佛塔地宫内沉寂千年的金棺银椁终被发现。

经过发掘,六边形的地宫内出土了一座长约58厘米的石函。发掘时,地宫墓道两侧均有彩色壁画,由于见光氧化,不几日壁画脱落,只余下些许剥落的颜色。而地宫门口左右两尊守门力士却嘴唇鲜红,经久不变。根据地宫规格推测,佛塔应该有10米高,考古挖掘后,并没有发现佛塔的其余残余部分。

地宫内部出土宝函共分石函、木椁、鎏金铜棺、银棺、金棺五重,为典型的唐代佛舍利瘗埋形制,其精美的金银细工展现了盛唐高超的工艺技巧。

今天就让我们的目光聚焦在太山龙泉寺唐代五重棺椁上方。棺椁第一重为石函,砂石质,呈长方体,宽约46厘米,长57.5厘米,高约60厘米,几乎满置宫室。石函由函盖、函身扣合而成,遍刻供养人姓名。石函铭文中有一特殊字“”。”为武周时期所造的19字之一,而所造之字也只在武则天在位时使用。石刻中还显示有众多“女、娘、婆”等女性供养人名字,且位于主要位置,与武周时期女性地位崇高相符。由此推断舍利宝函制作、瘗埋及地宫的建造年代应为武周时期(690——705年)。

石函内第二层为鎏金铜饰木椁,出土时已残损,清理后发现椁身四周镶嵌佛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及铺首衔环等鎏金铜饰。

第三层木胎鎏金铜椁,长27厘米、宽约10.5厘米、高约22.8厘米,但非常精致。坐在雕琢精美鎏金铜质须弥座上,前档亦錾有尖顶弧形门,门楣门框饰以连珠,门上镶有三排十八个门钉、一对门环,门上方镶嵌朱雀,门两侧立有两弟子像,后档上方镶嵌玄武,下方镶嵌佛足,铜棺左右两侧镶嵌青龙、白虎,棺盖两边各有两个铺首衔环。这些镶嵌的图案,都是用大约0.2毫米厚的铜片镶嵌上去的。

铜棺内置木胎银椁,最为精美,长15厘米,宽约6厘米,高10厘米,镶嵌有珍珠、各色宝石百余颗,下有须弥座,四面同木椁、鎏金铜棺一样镶嵌佛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及铺首衔环等饰品,前档尖顶弧形门,门框饰以连珠,门上镶有三排十二个门钉、一对门环,门前立有一只仙鹤和两个悲戚仪态的菩萨。

银棺内置第五层金棺,长9厘米,宽约4.5厘米,高约3厘米,用一条红色绸带捆扎,打有蝴蝶结。金光灿灿,非常精美。

太山五重棺椁保存完好,做功考究,工艺精湛,等级较高,为研究唐代金银器等的制作工艺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考古和历史意义。

文稿:太山文管所 李玲、车鑫、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