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在房地产业的推动下,脱离了大自然平衡的轨道,最终受得了致命的打击,这个教训应该时刻牢记!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五年,有哪些经验呢?这是每一个国人应该深入思考的大问题!
我的感悟是:市场经济必须按照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管理和控制,不能让它任性发展!房地产不能成为发家致富的土壤,更不能成为祸害老百姓的产业!全国上上下下一起搞房地产的时代应该结束了!
中国式的现代化,应该是全国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而不是少数利益集团和少数人的现代化,这是决定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国策!
大道理
2023年8月22日20:03:02
在上世纪的日本,一场空前的经济风暴席卷了这个狭长的岛国。
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如同狂欢的泡沫,随着泡沫破灭,人们的欢腾声戛然而止。
房价暴跌如同一把利剑,割裂了无数家庭的幸福与希望。
家庭破碎,梦想破灭,经济滞胀,那些曾经渴望在泡沫中翻云覆雨的人们,跌落到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这场悲剧,带给了日本社会深刻的反思与教训。
然而,就在这片黑暗中,日本人民却悟出了一个道理,这道理如同一道曙光,指引着他们走出困境,沿用至今。
二战后的重建
1945年9月2日,日本在密苏里号战舰上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向所有反法西斯盟国宣告投降。
从此,日本踏上了二战后重建的征程。
然而,作为彻底击垮日本的敌人——美国,却在日本经济复兴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原因之一便是日本成为美国抗衡苏联势力的前沿阵地,因而获得了美国的大力经济援助。
此外,日本政府自己也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来刺激经济恢复。
在1952年,日本通过了一项名为《企业合理化促进法》的法律。
这一法案旨在通过提供政府补助和税收优惠以鼓励新设备的安装运行,同时要求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建设港口、公路、电力网、煤气管道和工业园区,以供指定工业行业使用。
得益于这一政策,日本的工厂和港口紧密相连,制造厂和加工厂相互靠近,形成了一条沿太平洋海岸线的巨大产业带。
随后,东京湾附近的千叶地区汇聚了大量石油化工产业,东京、名古屋和大阪三大沿海城市则共同构建了一个繁荣的都市圈。
这不仅极大地扩大了日本的进出口产业,还为日本经济未来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产业发展飞速,但国民经济却未能跟上。
举个例子来说,在1955年之后,日本个人收入仅增长了32%,而企业法人收入却激增了89%。
这种收入差距导致社会矛盾加剧。
如何将经济增长转化为国民收入的增长,成了日本政府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960年9月,正参选自民党总裁的池田勇人提出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这个计划的核心理念是让经济发展真正惠及民众,用经济增长来塑造日本新的中产阶级。
这一计划深受民众喜爱,使得池田勇人在大选中脱颖而出,成功当选。
在巩固政权之后,池田勇人开始着手兑现他的承诺。
他意识到,在战后初期,日本政府通过扶植煤炭、钢铁、船运等基础产业来推动经济复兴。
然而现在,这些基础产业已接近饱和。
因此,当务之急是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将政府的扶持重心从基础产业转向新兴产业,从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而要实现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在于“以投资带动投资”,例如,发展石油工业必然需要建筑和设备,这将带动建筑和机械行业;运输产品则需要管道和重型汽车,从而刺激这些行业的发展。
最终,这一连锁效应将扩展至电力、橡胶、煤炭等诸多产业,使其焕发新的活力。
正是这种以新兴产业为引领的连锁式发展模式,带领日本经济在20世纪60年代实现高速增长。
泡沫形成的前奏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美国正深陷越南战争的困境,军费开支飙升。
与此同时,欧洲和日本正处在复兴的高峰期,大量廉价的欧洲和日本商品涌入美国市场,导致美国贸易顺差锐减,美元大量流出。
面对这一局势,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果断宣布停止美元与黄金兑换,并征收进口税。
这一政策对日本这样一个高度依赖进出口的国家造成了严重冲击。
无奈之下,日本政府不得不采取应对措施:不断增加货币发行,扩大财政政策,试图稳定国内经济。
1972年,当时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提出了一项宏伟的计划——《日本列岛改造论》。
该计划旨在通过重新规划工农业区域,以及发展高速公路和新干线(高速铁路)等现代基础设施,消除日本国内城乡差距。
然而,政策尚未实施,地价就率先飙升了。
由于美国的贸易限制冲击,日本大企业的出口受阻,造成大量资金闲置。
同时,政府扩大财政投资,实行通胀政策。
因此,企业开始将资金投向房地产市场。
列岛改造政策的推出让众多企业看到了未来利润的可能性,纷纷购入“诱导地区”的土地,期待升值。
这些地区本身土地紧俏,导致房价地价迅速暴涨,地价年增长率高达30.9%。
地价疯涨成为当时社会最引人关注的问题。
然而,更糟糕的事情还在后头。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席卷全球。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宣布将原油价格从每桶2美元猛增至11美元。
这对不产石油的日本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
短短三个月内,日本国内油价飙升了三倍。
依赖原油作为主要燃料的企业成本剧增,产品价格也随之攀升。
这进一步推高了其他企业的成本和产品价格。
与此同时,之前的通胀政策和一些投机者的倒把行为进一步助长了物价上涨。
1974年,日本的批发物价和消费者物价分别暴涨30%和23%,让人们惊叫“疯狂的物价”,引发了社会恐慌。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投入巨资进行列岛改造变得不再现实,而为了抑制猛增的物价,不得不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
因此,从1974年起,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时代终于落幕,增速逐步稳定下来,但依旧能保持在4%至5%的水平。
超级泡沫时代
1985年,美国面临巨大的贸易逆差,而日本经济却持续繁荣。
为了挽救竞争力,美国与日本、德国、法国和英国达成了旨在缓解美国贸易逆差的“广场协议”。
这项协议使日元对美元大幅升值,导致大量海外热钱涌入日本,同时释放出更多的日本制造业资金。
而为了维持经济景气,日本央行不得不一直维持低利率,这也为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埋下了隐患,日本的房价和股市、海外收购以及融资放贷都陷入了一种近乎疯狂的状态。
在“广场协议”之后的第一个营业日,东京证券交易市场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股票交易市场,如同磁铁般吸引了大量热钱。
在短短五年内,日本股票价格飙升三倍之多,如同火箭升空,远超过同期GDP的增长。
与此同时,地价也急速攀升。
最初,东京地区地价热火朝天,而后这股上涨狂潮蔓延至大阪、名古屋和其他大城市,波及整个日本。
1987年,东京的地价市场进入了疯狂的舞蹈。
商业用地价格一年内飙升了惊人的48.2%,住宅用地价格也上升了21.5%,上涨幅度超过了“日本列岛改造”时期的水平。
1988年,情况越发疯狂,东京商业用地价格暴涨61%,住宅用地价格更是飙升68%。
自1985年开始上涨以来,东京商业用地价格翻了2.9倍,住宅用地价格也涨了2.1倍。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转战炒股和炒楼,追逐疯狂的利润。
1990年,位于东京证券交易所的日本十二大银行纷纷将房地产视为最佳贷款项目,向其发放贷款总额高达50万亿日元。
一些日本银行甚至不顾国际银行的巴塞尔协议规定,将尚未实现的利润作为资本金大肆放贷,从而导致货币供应量迅速扩张。
在这个时期,日本经济失去了平衡,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制造业受到了严重冲击。
然而,一向操控经济大局的政府未能采取有效手段来引导资金流动。
监管和调控如同空中楼阁,资金链不断延伸,无法觅得尽头。
传闻,在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前,从大学生到普通民众,全国一半的人都在炒股、炒楼。
当时的东京,几乎人手一本名为《炼金术》的刊物,类似于中国的《理财周刊》和《理财宝典》,以及电视上的各种理财节目。
这些刊物和节目给人们灌输了投机心理,教导大众如何用钱来赚钱。
结果,农民不再务农,工人不再生产,整个社会普遍追求投机致富,却鲜有人致力于为社会创造真正的财富。
幻想终灭
1989年末,日本房地产市场的裂痕开始显露,紧接着,同年12月,新任日本银行总裁三重野康执掌大权,仅仅8天之后,他就对日本经济展开了一场名为“电击疗法”的行动。
短短几个月内,政府贴现率屡次上调,商业银行面临巨大压力,被要求停止向房地产企业和股票投机者提供贷款。
这一系列措施犹如利刃刺破泡沫,1990年初,东京证券交易所的股市应声而崩,随后日本的地价也一路暴跌。
然而,日本政府并未止步于此。
1991年,为进一步稳定房价,政府推出了一项综合政策,引入了地价税。
可是,由于日本在土地税问题上长期存在失衡,实际上直到1992年4月才正式开始征收地价税。
这时,泡沫已然破碎,地价税的推行无疑给房地产市场雪上加霜,加速了房价的下滑,对日本经济造成了更深的伤害。
仿佛在一夜之间,巨额资本化为乌有,广大国民背负沉重的债务。
曾经繁华的房地产市场变得门可罗雀,更为严重的是房价暴跌引发了一连串恶性循环——首当其冲的便是银行破产。
大量资产贬值导致企业难以偿还银行贷款,银行随之陷入了巨大的不良债务困境。
在沉重的不良债权压力下,从1992年开始,一些实力较弱的日本金融机构纷纷步入破产的境地。
从1994年到1995年,一波又一波金融破产和挤兑风暴席卷了东京协和信用社、木津信用社以及兵库银行等金融机构。
令人瞠目结舌的是,1995年8月初,日本最庞大的信贷联盟——宇宙信用合作社轰然倒塌。
这场金融风暴不仅在日本引起巨大冲击,更波及全球金融市场,让世界为之战栗。
接着,企业破产潮席卷而来。
在市场疲软、银行信贷紧缩的双重打击下,企业资金陷入困境,利润逐渐消失。
据统计,到1997年,日本破产企业数量激增至16,464家。
令人惊讶的是,破产的大部分竟是上市公司。
这些巨头的垮塌,不仅让众多子公司承受巨大压力,还拖累了密切合作的交易伙伴,形成了一场蔓延的“连锁破产”惨剧。
最终,失业潮汹涌而至。
大量公司因减产、裁员以及破产而导致大量员工失去工作,失业潮席卷整个国家。
此时,很多曾在房地产繁荣期间贷款购房的普通民众,也发现自己背负了沉重的经济压力。
随着房价的暴跌,这些购房者的资产缩水严重,而失业的风波让他们更加难以维持生计。
面对如此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生活困境,有些日本国民感到无法承受,在绝望中选择了自杀。
因此,在那段时间里,日本的自杀率急剧上升,整个社会被笼罩在一片悲痛之中。
这段历史无疑是日本经济的至暗时刻,给国家和民众带来深重的痛苦。
如今,回望1985-1995年这段被称为“日本失去的十年”的历史,我们看到了一个昔日经济巨人在房地产泡沫破灭后的沉痛挣扎。
在数万国民痛苦自尽的背后,日本深刻认识到了实业兴国的重要性。
这场惨痛的教训让日本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道路,意识到依靠投机和短期利益无法为国家带来长远的繁荣。
从那时起,日本开始积极调整政策,将重心转向实业的发展,强化产业竞争力,重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这个道理沿用至今,为日本奠定了一种持续发展的基础。
历史的教训时刻提醒我们,实业兴国乃立国之本,是国家繁荣稳固的根基。
让我们珍惜这段悲痛的历史,铭记这个道理,并将其传承给后代,为了国家的强大和未来的繁荣不断努力。